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关于长城-〉历代长城-〉战国长城-〉齐长城
齐长城示意图

暮年壮志 再创辉煌
一个徒步考察者的心声

[ 返回首页 ]


解开齐长城千古之谜
孙立华 2004年7月 发表于长城小站
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我的爱护!

  孙立华 退休干部,齐长城考察队负责人之一,《齐长城》一书第一副主编。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1. 齐长城的历史作用

  齐长城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抵御其他诸侯国侵略而修筑的一道军事防线。齐国是一个军事理论先进、著名军事家辈出的国家。但在保卫国家安全上却是主张以防为主的国度,以长城为防御依托,在确保国土安全的前提下对外扩张势力,并加强与各诸侯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以达到民富国强、称霸天下的目的。从开国元勋姜太公至春秋时的孙武、田穰苴再到战国时期孙膑,这些谋略家、军事家的共同战略思想,就是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作战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的防御原则。如《六韬》中“全胜不斗,大兵不创”,“上知天道,下知地利”;《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自保而全胜”;田穰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仁本》)和“利地守隘险阻”(《定爵》);孙膑“易则多用其车,险则多用其骑,厄则多用其弩”的“料敌计险”。所以,齐国当时有着汇集了许多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优势,并以自己的雄厚国力,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率先修筑长城。

  坚固的军事巨防

  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兵营和烽火台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城墙是齐长城的主体建筑。从古济水岸边到黄海之滨全长618.9公里,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颠之上,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齐鲁大地。它把关隘、城堡兵营和烽火台连成一体,成为一座恢宏的古建筑群体。

  城墙的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平地和矮丘夯土板筑城墙,底宽10至13米,高6至8米;山区垒砌石墙,宽4至8米,高5至6米;丘陵和土、石墙交接处以土石混筑,宽5至10米,高6至8米。石墙有的沿山脊砌筑,多数建在山脊外侧,外侧看上去很陡险,便于御敌,内侧较平坦,便于守卫巡逻。有的山脊外侧悬崖峭壁即可险阻御敌,更有以崇山峻岭重叠无法攀越的天险,无须筑城墙。而在易受侵犯的特别重要地段则修筑两道城墙,加以重点防御。

  关隘是防御的要冲之地,也是出入长城的要道。多在山涧谷口设立关塞,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或在平坦往来必经之道筑雄关重点防御。

  城堡兵营是专门用以屯兵防守的建筑。多数建在险要的山峰上,有的在关隘附近,有的依城墙而建,也有的设在便于机动调配的重要之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传递军事情报的建筑。白天燃烟叫燧,夜间放火叫烽。有石砌、土夯,亦有土石混筑,其分布多在山颠高岗之上,城墙之外500米左右处有之,城墙内2500米处亦有。

  《战国策·秦策》张义说秦王:“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河清浊,足以为限,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这里的“长城钜防”即指齐长城。齐鲁长勺之战、齐鲁龙邑之战、晋齐鞍之战、齐鲁防城之战、晋齐平阴之役、齐吴艾陵之战、三晋攻齐廪丘之战、齐魏马陵之战、齐楚徐州之役等许多重要战役以及北杏之盟、葵丘之会、齐鲁夹谷会盟、齐魏会徐州相王等重大事件均发生在长城内外。它成为齐国边界上西起济水,东到大海坚固的军事防线,对齐国的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保护齐国边防安全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在春秋战国以后的漫长历史中,历代王朝多有利用齐长城对内巩固其统治,对外抵御入侵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便在近现代战争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清朝期间就曾加修齐长城,把起义的捻军阻止在锦阳关、青石关之南,指挥镇压捻军的曾国蕃“曾王所栖处”至今仍留青石关。城顶山上爱国将领于学忠浴血抗击日寇,雁门寨人民抗日誓死不屈,黄石关火龙山的俊林山英勇就义等处,当时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至今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

  经济贸易的门户

  齐国是一个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的国家。齐国的冶炼业在诸侯国中领先,春秋时期就掌握了精确控制铜、锡、铅的配比制造不同用途器具的技术,并发展采矿和冶铁业,到了战国时期,用铸铁制造的器具已广泛用于农业、手工业和军事器械中。铜铁器具的运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加之齐国实行“劝女工,极技巧” 的政策,形成了士、农、工、商业者专业分工,世代相传,大大提高了劳动技能和生产效率,使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出现了商品交换流通市场。

  《史记·货殖列传》称:“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食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又是齐国特产,而毗邻的一些诸侯国都程度不同地缺乏食盐。齐国铁制用具也更早于其他诸侯国。齐国便对盐铁实行官运官销,国家专卖。用控制产量的办法人为地造成供需紧张,待盐价猛涨后再把盐销往梁、赵、宋、卫诸国,以牟取暴利。齐国还以本国陶瓷、漆器、丝绸等优势产品对外通商交流,输出其他诸侯国。如晏子出使郑国,赠数十匹白经赤纬的彩绸作为重礼给郑相子产。为了鼓励对外贸易,招徕商贾,齐国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外主要通道上每30里设驿站,贮存食品供外商歇息食用。一乘(四马一车)商人免费吃饭;三乘者除免费吃饭外,还供马饲料;五乘者另配5名侍从侍候。路过关口和在市场经销不得重复征税;空车不缴税,肩挑手提小贩免税等等。于是乎,齐国的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足迹遍及各国。一时间,天下商贾归之若流水,齐都临淄成为商贸中心。由此可见,长城的修建不仅没有闭关锁国,相反却起到了对外经贸的门户作用。莱芜、博山之间的青石关,北关门外6里长的关沟石坡道上至今仍遗留着当年商旅过往独轮车轧出的深达15厘米辙沟,辙沟两侧凿有石阶盘道,便于牵拉攀登,这都说明当时对外通商的繁荣。据当地老百姓流传下来的说法,当年过往商贾若遇到“闹关沟”(拥塞)则要等候几天方得过关。长城内外商贾来往之频繁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交流的纽带

  齐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重要因素之一是齐国有着发达的科技和昌盛的文化。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逃亡到齐国,孔子也到齐国避难,孔子在高昭子家作家臣,一次,齐太师为他演奏了《韶乐》,那优美的旋律使孔子为之陶醉,便求教演奏《韶乐》技巧,竟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三个月吃肉都不知肉味。孟子曾先后两次居齐讲学23年之久。

  《管子》一书,内容褒含了农学土壤、水利;生物学土壤、光照对植物的关系,植物分布特征;还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及天文、地理等门类。这本书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哲学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堪称百科全书,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管子》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典籍之一,那末《考工记》则是中国首部详细的工艺教科书。它对30多种手工业品的制造,从选材使用、配方比例、产品规格到质量标准等都有严格、具体的规定。对制造过程中的专业分工和管理都有明确的要求。因此,齐国手工业品之精良程度得到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美誉。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举例称:“元(朝)大都(今北京)的规划和建筑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南北文化交流的杰作。大都城周围有二十八点六公里,是按照三千年前周代《考工记》上皇宫居中、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规划的。”

  著名的稷下学宫,从齐桓公田午年间始创到秦朝统一后的学宫消亡,时间长达百余年,人数最多时稷下先生达“数百千人”。道、法、儒、名、墨、农、兵以及纵横家等各诸侯国的各家学派云集于此“不治而议论”,传道解惑,讲学授徒;著书立说,辩难争鸣。各派学术在这里交汇融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文化学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稷下学宫学子广泛分布在楚、秦、魏、赵、鲁、燕等各诸侯国,传播他们的学说,贡献治国方略,出谋划策,解答疑难问题。深受各诸侯国君重视,有的委以重任。战国时期的“诸说蜂起,百家争鸣”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和繁荣时期。

  此外,众所周知,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司马穰苴兵法》等军事名篇均出自齐人之手。中国传统医学主要奠基者之一扁鹊的《内经》、《扁鹊外经》;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都是传世之作,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齐长城不仅是齐鲁文化的交汇点,而且是南北文化的汇集之地,在这里融合后的文化辐射中华大地,上升为中国主流文化,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这在人类发展史和社会进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齐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而长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齐长城不但在军事、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都对齐国的强盛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