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县、临泽县辖长城
张掖县位于张掖地区中北部。其东与民乐、山丹二县相连,西接临泽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
张掖县地处祁连山东北麓,县境北部为河西走廊北的龙首山,中部为河西走廊平原。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河西四郡时,张掖县为觚得县,为张掖郡治,以“张国臂掖”得名。明朝时,张掖为甘州卫,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十二月置甘州左卫。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月置甘州中、右二卫,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置甘州前、后二卫”。1
临泽县,在张掖县西,其大部分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中段,黑河中游绿洲区。县西北部有自阿拉善高原巴丹吉林沙漠延伸过来的一条沙漠地带,直到黑河南岸。
发源于祁连山地的黑河呈东南、西北方向横贯全县,长城即修于黑河北岸。
长城在张掖县的基本走径为:入境后向西,经东山寺口,至人峻口。由人峻口向西北,经靖安北继续向西北延伸,至海拔一千九百九十二米的北大山,出张掖县境而入临泽县界。张掖县辖长城长约九十华里,基本上利用山险未筑墙,只是在山口险要处设有关隘防守。
在东山寺村东北约十华里,观音山口内筑有红泉堡,据《甘镇志》载:“虏自东北来,率止其地,入犯太平、草湖、瓦窑诸寨。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委官筑堡,内设防守官兵,虏不能至,东北诸塞始宁。”2
从人峻口向北至古三墩之间,至今仍有一些夯土墩台残存。靖安堡,在山南平地之上。据《甘州府志》载,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巡抚杨博所建。城堡围墙早已被人拆毁。靖安堡北的小姑子山上尚残存一座夯土墩台。
张掖城,在靖安堡东南三十三华里,明时为甘肃镇总兵所在地。
据《甘肃通志》载:“旧城周九里三十步,明洪武二十五年都督宋晟于东偏增筑新城,周三里三百二十七步,总一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高三丈二尺,厚三丈七尺。门四,东曰‘延熙’,西曰‘广德’,南曰‘延恩’北曰‘永宁’。池阔三丈七尺,深一丈三尺。又于四面俱筑关城。”3
长城由北大山向西北,进入临泽县境后,继续以山险为障,直至板桥堡基本未筑城墙。板桥堡,据《临泽县志》载,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抚唐泽建。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监生祝三多,民孔兆全、李宗敏重修”。4
过板桥堡经高家湾至东柳树村段长城,据当地老乡讲,过去曾有夯土墙残迹,今天没有了。据《重修肃州新志》载:“板桥堡起,镇夷峡止,边墙崖榨内,本所地方一千四百八十四丈,计八里八十八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公元1572)修完。”5
由东柳树经黄家堡至平川堡段,今仅存很少的几处夯土墙残迹。
据平川老人介绍,五十年代平川北土墙尚较好。《重修肃州新志》载:“平川营,北边一道,东自平夷堡王子墩起,接连甘州城(张掖城)守营交界,通长一百二十里,共计二万一千六百丈。”又载:王子墩属平川堡营东路墩台,“离堡七十里”。6由此可知,明时或在北大山南侧,或于北大山西侧是筑有长城的。平川堡营,明嘉靖年设平川都指挥使防守。
长城由平川继续向西经三坝墩西转至四坝堡。据《临泽县志》载:四坝堡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巡抚杨博筑,清同治八年文生杨树滋、窦耀先、贾积玉重修”。7过四坝向西,长城由贾家墩村出临泽县而入高台县界。平川至贾家墩段长城,今已无连贯的墙体遗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2,第1014页。
2.《甘镇志·堡寨》,清顺治十四年重刻本,第33页。
3.《甘肃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7,第14页。
4.7.《临泽县志·军政志》,中华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卷2,第40、41页。
5.《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339页。
6.《重修肃州新志》,甘肃省酒泉县博物馆翻印本,第398、4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