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 -> 长城数据库系统 -> 长城文献资料库[ 登录 ]/[ 注册 ]  

 
长城文献资料库
志愿者入口

[使用说明]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RSS 1.0
RSS 2.0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历史年表
·长城法律公文库
·长城景区数据库
·长城专家库
·长城视频数据库
·小站图书室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小站首页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学科 地域 发表时间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

图书信息

《民族文化地理视角下的长城文化研究》

作  者:王亚力 吴云超
     王亚力( 1965 -) ,男,湖南桃源人,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 长城 文化及旅游开发 ; 吴云超 ( 1967 -) ,男,苗族,湖南保靖人,湖南文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 旅游&
出  处:民族文化
发表时间:2012-06-20
分 类 号:G03
文  摘: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的修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空间结 构来看,作为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异质民族文化的分界,它诠释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并 制约着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 。从时间顺序来看,长城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及其文 化统一体的形成意义重大 。通过历史上长城的反复修筑,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分、合、发展的螺旋 式演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正是这些特征,使中华文化数千年来能不断地发展 并一脉相承,也使中华文化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从民族文化地理的角度切入,以中国长城和民族文化形 成和发展的空间格局为佐证,从更宏观的领域论证长城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 化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长城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南方长城
正  文:
        一直以来对长城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中观和微观层次,特别是从历史、建筑、军事等方面对长城文化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成果。其实从更广阔的区域、更长的历史时期和更多的学科领域去思考长城形成和分布的 ……
您需要在登录后才能查看全文内容,请您点此登录或者进行新用户注册...>>

简单注册后,即能免费阅读1000多篇长城相关的论文,欢迎您注册为长城小站的用户,参与我们的交流!

参考文献:
① 蔡乐芬.历史发展的主脉与长城的象征意义———评《河殇》的长城观[J].教学与研究,1990(4) .
② 李凤山.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与变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
③ 冯嘉苹,程连生,徐振甫.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J]. 人文地理,1995 ( 1) .
④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M].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⑤ 王亚力.民族交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形成及其开发———以湖南凤凰为例[J].经济地理,2002(4) .
⑥ 牛见春.长城———中国历史的坐标[J].建筑知识,2003 (5) .
⑦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989(4) .
⑧ 巴音查干.长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J].内蒙古 师大学报 ( 哲社版) ,1997 (6) .
⑨ 李凤山.论长城带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地位[J].中国史研究,1998 (2) .
本文由志愿者:【Arthur_AN 】收集整理上线。
[ 返回 ]
 评论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点此登陆)。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图片由小写字母和数字组成,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超赞!:] [:好!:] [:窃笑:] [:笑而不语:] [:汗!:] [:囧!:]
表 情: [:大哭!:] [:鞠躬:] [:耶!!:] [:仰慕:] [:骚!:] [:醒一醒:]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