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您
访问
长城小站
!!
您当前的位置:
长城专题
->
长城数据库系统
->
长城文献资料库
[
登录
]/[
注册
]
长城文献资料库
志愿者入口
[使用说明]
·带
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全文。
·带
图标的图书,表明有外部参考链接。
·带
图标的图书,表明在库中有PDF下载。
[相关链接]
欢迎访问小站长城数据库系列:
·
中国长城建筑数据库
·
中国长城地理信息系统
·
长城小站谷歌长城专题
·
中国长城碑刻铭刻数据库
·
历史年表
·
长城法律公文库
·
长城景区数据库
·
长城专家库
·
长城视频数据库
·
小站图书室
·
边墙史料书库
.. 阿伦主编
·
小站首页
长城文献资料库
分类浏览:
学科
地域
发表时间
年代
作者
期刊
排行
最新评论
最新更新
图书信息
《明代次边长城研究》
作 者:
许慧君
北京师范大学
出 处:
发表时间:2009-00-00
分 类 号: K248(古代史后期(581~1840年))K878(中国
文 摘: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文物不可比拟的,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本人把研究对象限定在明代次边长城,是因为该长城尚无学者关注过。明代次边长城建于明大边长城之前,是明洪武年间为了防御蒙古南下,巩固新建立的明王朝以及北京城的安全而建立的,这条次边长城蜿蜒在山间和丛林,从早期的独当一面到后来和大边的配合,一直起着拱卫京畿西北边的作用,它是保卫京师的第一道防线。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明代次边长城的修筑年代和修筑背景。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所发现的石刻和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并依次通过分析其修筑的时代背景、分布地域的地理特征、明代以前该区域的古代文明传承、次边长城沿线明代以前的遗址遗存列述,理清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时空背景。
第二章,明代次边长城的详细脉落和分布地点。按照自东北向西南的走向,以所经村庄为单元,结合所经地点在明朝的行政建置,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逐段分析次边长城墙体的详细状况,深入考察该段长城的走向、构造、材质,以求复原当时的长城原貌。
第三章,明代次边长城沿线的烽燧和驿站。次边长城内外,烽火台和敌台星罗棋布,有效地配合了长城的防御。通过对这些单体建筑的逐个分析和比较,展现次边长城的全貌,并得出次边长城的墩台不同于其他长城墩台的一些特点。驿站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在分析考察之列。
第四章,明代次边长城的修筑和给养。每一段长城的修筑都是经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组织机构的运作完成的。所以,本章从次边长城的组织机构、防卫机构到建筑次边的人力来源、具体的建筑过程做了分析。所谓给养,即次边长城修筑前后的北部边防军屯。军屯制度是长城防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中央政权戍守边疆的一项战略措施。
第五章,明代次边长城随着大边长城的修筑经历了一个从独挡一面到和大边互相配合再到淡出历史舞台的过程。所以考察次边长城,离不开考察它和大边长城的关系。本章从几个方面比较了次边长城和大边长城的不同,并进而对次边长城到大边长城的转换与配合做了一个论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语部分的结论。
关 键 词:
中国历史
明代边防
长城防务
军屯制度
正 文:
抱歉,本文正文部分尚未录入!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82)
[1]解黎晴.长城烽火台[J].国防.2008,(9).81.
[2]李建丽.河北明长城军事管理体制及兵力配置[J].文物春秋.2008,(6).25-32.DOI:10.3969/j.issn.1003-6555.2008.06.005 .
[3]邱仲麟.明代长城沿线的植木造林[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DOI:10.3969/j.issn.1001-4667.2007.03.005 .
[4]孙果清.明朝北方边疆形势一览——《九边图》[J].地图.2007,(4).104-105.
[5]朱允.长城的修建及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7,(1).125-127.DOI:10.3969/j.issn.1008-9020.2007.01.040 .
[6]杜春梅,王杰瑜.明代大同镇城堡考[J].文物世界.2007,(4).DOI:10.3969/j.issn.1009-1092.2007.04.007 .
[7]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J].新建筑.2006,(1).DOI:10.3969/j.issn.1000-3959.2006.01.008 .
[8]赵崇福.长城沿线环境破坏与长城位置移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DOI:10.3969/j.issn.1672-920X.2006.04.021 .
[9]陶玉坤.长城与中国文化地理[J].阴山学刊.2005,(5).DOI:10.3969/j.issn.1004-1869.2005.05.009 .
[10]张玉坤,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J].华中建筑.2005,(2).DOI:10.3969/j.issn.1003-739X.2005.02.050 .
[11]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DOI:10.3969/j.issn.1008-2441.2005.03.009 .
[12]孙艳萍.罗马帝国哈德良长城--兼与中国秦汉长城比较[J].晋阳学刊.2004,(3).DOI:10.3969/j.issn.1000-2987.2004.03.021 .
[13]李丽雅,孙驰.清水河县明代红门市堡暗道为长城暗门考[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2).DOI:10.3969/j.issn.1001-6406.2004.02.012 .
[14]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J].军事历史研究.2004,(4).78-87.
[15]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150-155.
[16]郭红.别具特色的地理单元的体现--明清卫所方志[J].中国地方志.2003,(2).80-84.
[17]项晓静.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J].安康师专学报.2003,(1).DOI:10.3969/j.issn.1674-0092.2003.01.011 .
[18]胡凡.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DOI:10.3969/j.issn.1673-9841.2002.03.025 .
[19]陈友兴.论长城之地理背景[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DOI:10.3969/j.issn.1008-6536.2002.03.013 .
[20]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DOI:10.3969/j.issn.1673-1972.2002.03.015 .
[21]刘志庆.关于长城文化的思索[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DOI:10.3969/j.issn.1671-9255.2002.04.020 .
[22]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J].文物春秋.2001,(2).37-39,43.
[23]景爱,苗天娥.剖析长城夯土版筑的技术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2).51-56.
[24]周璐.\\\"明太祖及其时代\\\"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明史研究.2007,(0).407-410.
[25]魏坚.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214-226,424~434.
[26]张显清.明太祖朱元璋社会理想、治国方略及治国实践论纲[J].明史研究.2007,(0).6-44.
[27]景爱.关于长城本体调查的有关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1).DOI:10.3969/j.issn.1674-9677.2007.01.011 .
[28]董耀会.长城的别名[J].文史博览.2007,(9).32-33.
[29]景爱.长城遥感调查与考古学[J].北方文物.2007,(1).DOI:10.3969/j.issn.1001-0483.2007.01.017 .
[30]景爱.关于长城附属设施调查的有关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3).DOI:10.3969/j.issn.1674-9677.2007.03.011 .
[31]景爱.长城调查刍议[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3).DOI:10.3969/j.issn.1674-9677.2006.03.014 .
[32]阿坚.历代长城线路笔记[J].阳关.2003,(1).40-43.
[33]牛海桢,李晓英.论明王朝对蒙古族的政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DOI:10.3969/j.issn.1672-707X.2002.03.005 .
[34]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1).1.
[35]罗哲文.关于长城的答问[J].寻根.2001,(6).66-76.
[36]郭红.明代山西行都司移民[J].军事历史研究.2000,(3).102-108.
[37]郭红.两幅大同镇图比较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1).239-246.
[38]张金奎.明代山西行都司卫所、军额、军饷考实[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41-59.
[39]袁刚.隋修长城和大业初年的国防工程[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28-31.
[40]邓沛.明代\\\"九边\\\"考述[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57-59.
[41]鲁杰,李子春.长城防卫的哨所-烽火台[J].文物春秋.1998,(2).43-45,49.
[42]杨泽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石虎山遗址发掘纪要[J].考古.1998,(12).1-17,97-98.
[43]穆远,学君.明长城建筑构件[J].文物春秋.1998,(2).50-57,61.
[44]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1998,(4).48-54.
[45]孟昭永.明长城敌台建筑形制分类[J].文物春秋.1998,(2).29-35.
[46]肖立军.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初探[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39-47.
[47]晚学,王兴明.浅谈明长城墙台的几种类型[J].文物春秋.1998,(2).26-28.
[48]兆勇.明长城防卫武器及生活用具[J].文物春秋.1998,(2).58-61.
[49]文燕.长城的另一个启示[J].中国青年科技.1998,(3).61.
[50]黄雪寅.内蒙古草原民族与北方长城地带各民族的关系[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8,(2).73.
[51]孔令铜.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J].民族团结.1997,(11).50-51.
[52]孔令铜.关于中国长城的战略思考[J].军事历史.1997,(3).23-26.
[53]李凤山.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述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4).37-42.
[54]杨泽蒙.内蒙古凉城县王墓山坡上遗址发掘纪要[J].考古.1997,(4).16-23.
[55]魏保信.明代长城考略[J].文物春秋.1997,(2).54-58.
[56]杨辛,章启群.关于长城的美学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71-74.
[57]李永良.开拓西部的长城文化[J].丝绸之路.1996,(4).
[58]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5-33.
[59]李三谋.明代边防与边垦[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4).20-26.
[60]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4).25-28.
[61]齐书深,龚江红.论明太祖、成祖时期对蒙古的政策[J].史学集刊.1995,(3).18-21.
[62]雪岩.朱元璋对北元政策管窥[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4,(2).75-79.
[63]薄音湖.北元与明代蒙古[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9-12.
[64]赵立人.洪武时期北部边防政策的形成与演变[J].史学集刊.1994,(4).12-16.
[65]松本隆晴,南炳文.试论余子俊修筑的万里长城[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1).38-56.
[66]陈尚胜.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80-87.
[67]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篇)[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3).1-25.
[68]邱义林.明代中前期军费供给特点的形成与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1994,(6).82-85.
[69]曹大为.长城:碰撞与融合的界碑[J].中州学刊.1993,(6).114-120.
[70]艾冲.论明十三镇长城的起止点和结合部[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87-94.
[71]周止礼.长城,宏伟的国防系统工程杰作[J].军事历史.1991,(3).19-21.
[72]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伐[J].学术交流.1991,(3).123-125.
[73]王瑞平.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迁民及其影响[J].中州学刊.1991,(2).120-124.
[74]余同元.明太祖北部边防政策与明代九边的形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1,(1).45-52.
[75]费克光,许敏.论嘉靖时期(1522~1567年)的明蒙关系[J].民族译丛.1990,(6).38-45.
[76]罗哲文,董耀会.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文物春秋.1990,(1).1-8.
[77]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J].历史研究.1989,(3).135-150.
[78]张立凡.试论明初与北元之战[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77-80.
[79]罗哲文.对长城的调查和维修[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5,(3).8-13.
[80]于福顺.明代长城修筑经过[J].历史教学.1984,(11).9-10.
[81]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J].社会科学辑刊.1979,(1).144-153.
[82]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下)[J].社会科学辑刊.1979,(2).128-141.
[83]赖家度.明代初期西北七卫的设置[J].历史教学.1957,(8).30-32.
[84]俞同奎.谈万里长城[J].文物参考资料.1956,(6).66-72.
[85]韩蕾蕾.明代陆地边疆治边方略的论争研究[D].2008.
[86]孙建军.明代中期宣大地区军事防务研究[D].2007.
[87]崔隆.杨时宁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D].2007.
[88]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2005.
[89]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D].2005.
[90]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2004.
[91]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D].2004.
[92]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D].2001.
[93]胡平平,汤羽扬.长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研究及保护策略[C].2007.
[94]胡凡.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C].2005.
[95]何宝善.明正统至景泰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C].2005.
[96]何宝善.永乐至宣德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C].2004.
[97]赵毅,胡凡.论明代永乐时期北边防线的变化[C].1999.
[98]松本隆晴.论永乐、宣德时期的北部边境[C].1999.
[99]董三白.朱元璋巩固大明帝国政权的几项重要政治措施[C].1995.
[100]陈梧桐.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C].1995.
[101]徐晓庄.试述朱元璋的民族政策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C].1995.
[102]范中义.明代长城与边防战略[C].1994.
[103]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C].1994.
[104]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C].1994.
[105]孔令铜.长城的历史作用及其辩证评说[C].1994.
[106]景爱. 长城 [M].学苑出版社,2008.
[107]绥远通志馆. 绥远通志稿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08]刑野. 内蒙古通志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109]周振鹤主编.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10]董耀会著. 沧桑长城 [M].东方出版中心,2007.
[111]王晓轩. 张家口现存的古长城 [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112]景爱. 中国长城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3]丰镇市志编纂委员会. 丰镇市志 [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114]周振鹤著.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5]邢野, 郝继兰, 何清海主编. 绥远通志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116]郝念东著. 沧桑凉城 [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117]董耀会. 瓦合集 [M].科学出版社,2004.
[118]董耀会. 万里长城纵横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19]李志升. 兴和县志 [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120]田广金, 郭素新著. 北方考古论文集 [M].科学出版社,2004.
[121]杨伯涛. 凉城史话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122]赵云田主编. 北疆通史 [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23]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 [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12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 执笔人傅仲侠 ... [等].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M].解放军出版社,2003.
[125]内蒙古自治区志·军事志编纂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志(军事志)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126]岳邦湖. 疏勒河流域汉长城考察报告 [M].文物出版社,2001.
[127]戚继光. 练兵实纪 [M].中华书局,2001.
[128]清水河县志编纂委员会. 清水河县志 [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
[1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省档案馆.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0]林岩,李益然主编. 长城辞典 [M].文汇出版社,1999.
[131]顾颉刚, 史念海著. 中国疆域沿革史 [M].商务印书馆,1999.
[132](清) 夏燮撰 王日根…等校点. 明通鉴 [M].岳麓书社,1999.
[133]军事科学院 朱大渭 张文强. 中国军事通史 [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134]葛剑雄.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M].商务印书馆,1997.
[135]陈子龙. 明经世文编 [M].中华书局,1997.
[136]茅元仪. 武备志 [M].宗青·华世出版社,1996.
[137]中国长城学会编.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38]刘宏煊,1948.10-. 中国疆域史 [M].武汉出版社,1995.
[139]亦邻真 周清澍. 内蒙古历史地理 [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140]中国长城学会. 长城百科全书 [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141]尹自先. 张北县志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2]赵云田著. 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43]《和林格尔县志》纂委员会. 和林格尔县志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44]凉城县《凉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凉城县志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145]张纪仲著.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M].山西人民出版社,
[14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 [M].海洋出版社,
[147](明)朱元璋撰. 明太祖集 [M].黄山书社,1991.
[148]高旺著. 博览长城风采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49]高旺. 内蒙古长城史话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150]刘纬毅编著. 山西历史地名通检 [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
[151](明)李贤等撰. 大明一统志 [M].三秦出版社,1990.
[152]艾冲. 明代陕西四镇长城 [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53]张其昀著. 中国军事史略 [M].上海书店,1989.
[154]高凤山, 张军武. 嘉峪关及明长城 [M].文物出版社,1989.
[155]刘谦. 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 [M].文物出版社,1989.
[156]许成,1953-. 宁夏古长城 [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57]罗哲文. 长城 [M].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158]华夏子著 秦皇岛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明长城考实 [M].档案出版社,1988.
[159]陆思贤. 长城话古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60]刘金柱. 万里长城 [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61](日)和田清著 潘世宪译. 明代蒙古史论集 [M].商务印书馆,1984.
[162]文海出版社. 元明史料丛编. 第2辑 [M].文海出版社,1984.
[163](明). 皇明诏令 [M].文海出版社,1984.
[164]孙正容著. 朱元璋系年要录 [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65]郁进著. 长城 [M].文物出版社,1983.
[166]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67]文物编辑委员会. 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 [M].文物出版社,1981.
[168]姚大中著. 古代北西中国 [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169]罗哲文著. 长城史话 [M].中华书局,1980.
[170]逯耀东著.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171]张维华. 中国长城建置考 [M].中华书局,1979.
[172]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 内蒙古文物古迹简述 [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173](清) 张廷玉等. 明史 [M].中华书局,1974.
[174]张相文著. 南园丛稿 [M].文海出版社,1968.
[175](明)朱元璋撰. 明朝开国文献 [M].台湾学生书局,1966.
[176]王毓铨著. 明代的军屯 [M].中华书局,1965.
[177]王庸编. 中国地理图籍丛考 [M].商务印书馆,1956.
[178]龙文彬. 明会要 [M].1956.
[179]赖家度. 明朝对瓦刺的战争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180]札奇斯钦. 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和平战争与贸易之关系 [M].国立政治大学出版委员会,1937.
[181]王国良著. 中国长城沿革考 [M].商务印书馆,1931.
[182]Arthur N. Waldron.The Problem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J].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83,43(2).643-663.
[
返回
]
评论
发言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用户名:
密码:
若不填用户名,则显示留言者为[匿名]。若填写用户名与密码,则会进行认证并登录(该登录状态不能保留,当浏览器关闭后登录结束,如需保留登陆状态,
点此登陆
)。如果只写用户名不写密码,则显示为“[未验证] 您输入的用户名。”,匿名或者未验证的留言将不可编辑、删除
验证码:
请在左侧框中输入右侧图中的字母或者数字,如看不清请单击刷新
标 题:
评 论:
表 情: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