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青海明长城防御线路粗探(五)湟中县明长城
文/图:寻城 2012-02-08 06:15:13 发表于 长城小站
随话说好事多磨,我没想到能够磨到过年。好在是终于有时间写完,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湟中县古为羌地,汉至清代隶属临羌、西都、湟水、鄯城、西宁等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西宁县更名为湟中县(治鲁沙尔镇)。湟中县位于西宁市西部。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族等。县人民政府驻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25千米。 地处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由滩地、丘陵中山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除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县境北部外,大南川、小南川、康缠川、云谷川等13条河流呈扇形汇集湟水河,唯群加河自北向南流入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9℃,年降水量450-600毫米。
据《西宁府新志·塞垣》记载,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52年),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督率军丁修治,之后又经过数次整修。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9年),经南川西川大捷后,进行了最后的维修。西宁兵备按察使刘敏宽、副将达云、同知龙膺、通判高第筹,经过实地踏勘,发现有的地段塌损倒圮,于是补修了残缺处,增开了堑壕,添置暗门,加固水栅。清代进行了两次维修。清雍正十年(1733年),代理西宁总兵官、散秩大臣范时捷奏请朝廷批准钱粮,进行了修葺。十三年后,即清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知县张渡等捐助款项,又作了修缮。自此以后再也没有进行过维修。
湟中县明长城修建的几种形制:夯土厚墙,夯土薄墙,土石混筑墙边壕,堑墙,石柞,水关。有很多夯土墙的高度在1.2--1.5米之间,厚度只有几十厘米。之所以如此,皆因修建组织者过于依赖庄浪卫大边在外围给予的头道防线保护。于是“心照不宣”的修了这些后人看了疑惑,皇帝知道了会上火的“糊弄墙”。有人说,明亡起于万历皇帝,此言有理。万历皇帝可以说是给后人修建了许多精品旅游景点,当然也有这种天高皇帝远的糊弄工程。一味的劳民伤财,伤了民心根本,又岂能“江山万年长?”
大致线路:由香林口(峡口村西北4里)向西经山险转南到后河村。山势转低时掘一山顶边壕至后河村沟口与一隘口墙相接。后河村西北山坡上有一墩台,边壕残存不足200米,其余毁于耕地开发。由此台向西山坡残存几百米夯土墙,底厚约2米,残高不足2米,土质疏松。其命运难测。大致沿山脊向西,仔细辨认能看出一道壕沟,多处淤平难辨。至东拉科电信塔处走势难辨。此段内侧图巴营村有一个堡子。西拉科村边阳吧山上阳吧台,残存一个堡子,向南的夯土墙不足200米。其后的走势难辨。过沟上另一山丘,一烽火台立于民族村北。此处向西南拉沙峡口正确线路未能断定,拉沙峡口残存一道勉强可辨的土石隘口墙。由峡口至南门二村,山上有痕迹清晰的堑墙一段顺山势而下。村东南顺山脊行残存一道夯土墙,后与一条壕沟相接直至中村(原拉沙乡),顺沟进入村中。中村到拉卡山村未发现什么,拉卡山村一个庙旁起,有一道低矮的薄墙。沿山脊行至何崖头村西1里,转接一条壕沟,顺山势南下过一水塘不见。拦隆营村残存一点痕迹,从一堡子下山三沟汇合处有一水关,石柞墙一段。加拉山村东南有一段较高大的夯土墙长约700米,敌台一个。由敌台向东南为边壕顺势下山至石板沟村,沟中一山嘴上有一堡子。国师营到转嘴村为山险,转嘴村西北一烽火台,残墙一道向东南过一喇嘛寺(尕主寺)。在村东南山脊上才见一道堑壕向大柴沟而去。大柴沟山脊上有烽火台一个,堆土堆一个相伴。由大柴沟转东至下马申,边壕痕迹可见。下马申山脊上有一烽火台由此墩转南行经李家庄至下扎扎,下扎扎转东南行经坡西村,过沟中平滩至马圈沟村。马圈沟村堑墙大多修成“舌”面,向南经丰台沟到元山尔,堑墙痕迹难辨。至李九村,部分被修成路。过一公路沿沟上山,于一小庙处起有一段夯土墙通往下营村,长约700米。班沙尔村中有全国唯一保存的暗门一座。经海马泉到南门村未见痕迹,塔尔寺外围西山村起夯土墙残存。转东南过红崖沟墙迹连贯,并有随墙壕一道。塄坎村附近一道墙有清代维修过的痕迹,再向南为边壕下山进入新城村消失,至上新庄断续出现高大的夯土墙。上新庄附近有黑古城城堡一座。长城夯土墙行至阳坡台公路边消失,山坡上墩台一座。过公路经村边加油站沿山坡外侧至石门矿沟口,有一烽火台。此处起为一道长约6公里的边壕,大致沿山脊主线向南。半途沿一山脊转西一公里至沟底,与沟并行一公里,又转东南多以山险通往马鸡沟岭口。此为青海省明长城南端终点。
残存石柞墙
下马申 到元山尔部分
李九村到班沙尔
班沙尔暗门据说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暗门。不过有人认为暗门位置应当在山腰部分,这样敌人攻门将会比较费力。但是全国长城线上叫暗门的有很多位于平原,暗门是为了隐蔽进出而不在于防御是否省力。
何为暗门?武海旺兄是这样解释的
其实就是一扇门。只不过位置隐蔽门很小。诗书老师前一段时间帖子中有一个暗道和这个有点类似。照片上是魁星阁。下面的照片注意看右上角
塔尔寺附近边墙
新城村附近
上新庄至马鸡沟口
三过方识香林口
这个香林口过了三次,第一次夜里九点从山上下来,睡在它下方200米处。第二天又返回上山,来到这个口子跟前,看着这堆石头感觉像又不像。由于感冒导致乏力犯了懒病,在石刻十几米处停下来。其后果是又盲目的向沟中走了几公里,直到遇到两位好心牧民
图一,带我来香林口的两位热心牧民
两位老乡还想请我到家吃饭,太热心了。可是昨晚我被零下低温冻坏了,无力随他们上山。祝福他们龙年发羊财
图二,香林口蒙古文字
图三,香林口东侧石刻部分
图四,河沟西侧部分
通往后河村的山顶边壕
图一,山顶垭口处的水塘
图四,后河村沟口隘口墙
后河村烽火台附近边墙
图四,麻子营村中上百年的厚重老院墙,用途村民自己也说不清。
通往西拉科勉强可辨的边壕
图四,西拉科阳吧山上的阳吧台
阳吧台,民族村北大墩
拦隆口镇通往拉沙乡山脊上的镇墩与烽火台
拉沙峡口至南门村的边墙
图一,拉沙峡口的隘口墙
图二,三,南门村堑墙
图四,南门村南的夯土墙
通往中村(拉沙乡)的边壕
拉卡山村的薄墙
看到这种长城,真的让人上火。这东西一脚下去说不定就没了
大墩岭下多巴镇
长城并没有沿山脊直接通达大墩,而是在何崖头转南下。这次错误的走到多巴镇,进而认识了湟中县博物馆的武海旺老师。以后的线路才得以正确。尽管如此,有些地方仍然无法辨认。
何崖头至拦隆营
图一,何崖头转而南下的壕沟
图三,拦隆营的残存堡子墙
图四,堡子墙下三沟交汇处的水关
加拉山村边墙
图四为扎麻隆凤凰山九天玄女庙
转嘴村至大柴沟
壕堑虽经岁月侵蚀,仍能辨认。对于很少接触这类防御形制的我来说,仍感到陌生困惑。
夯土墩旁挺立着一个几乎等高的元丘,应当不是墓葬。费解
下马申边壕烽火台
[ 返回顶部↑ ]
[ 返回顶部↑ ]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