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千年有事帝国东(中)
大鹰 于2004-07-10 09:56:34发表于长城小站回回炮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
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
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
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折。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
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
古角弓相比。“回回炮”也为蒙古人挽回了一些面子,这种在中亚和欧洲战场上
获得的、一次能发数十枚铁丸的新式武器第一次在东亚露面,击倒一片片紧追不
舍的日本武士。《太平记》一书对此有过描述:“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
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
个弹丸,日本兵被烧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
这些曾经放马匈牙利和俄罗斯大平原的蒙古战士,若论吃苦耐劳,当时是无
人可比的,必要时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的机动性世界
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
。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
,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得有不
怕死的武士做前题。
有人说,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的下坡路也源自这一仗。这里得说一下成吉思
汗和他骄傲的骑兵。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骑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被世
界上所有史书描述为凶悍迅猛,势不可挡。早年的铁木真依靠他有如天马般的黑
骏马,即钢嘎哈拉,躲过了塔塔尔人、泰赤乌人和王汗等十几个部族的追杀,最
后统一了蒙古,被无数草原部族尊为“成吉思汉”,王中之王的意思。这时,这
个大汗有一个梦想:西进,去看黄种人从未看过的西部大海(大西洋)。大西洋
就是成吉思汗给起的名字。他根据自己梦中所见在羊皮上画了一张西亚和欧洲的
地图,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自己的梦想之旅。
1212年夏,大汗的军队在也儿的石河畔誓师,“从各地来的精锐骑兵与马队
云集在河边,在大地上展开的旗帜成片地漂浮在人类上空”,一支支马队绵延数
百里地跨越阿尔泰山,经过贝加尔湖,翻越葱岭,突然出现在被西方人称为西突
厥的强大的花刺子模人的视野里,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听到来自大蒙古王
的昭示:“凡是挡在朕前的城池,开门迎接的可以免去所有人的死,凡是把朕关
在城外,向朕射箭,向朕的军队反抗的人,一律死去……”果然,抵抗者灭亡,
投降的生存,花刺子模消亡了,西方史书把这次进军比作汉尼拔进军意大利。
随后,成吉思汉的铁流,每位骑兵拥有数匹马的轮换骑乘,不要一切辎重,
席地而卧,刺马血而饮,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大败俄罗斯大
公的联军,直抵匈牙利边境。这是相隔一千多年的重逢,与被汉武帝和他的儿子
孙子们赶至此的先人──北匈奴人的后裔相见在此。可惜先人已经欧罗巴化──
沉浸在宗教和艺术中的西欧对来自亚洲的“黄祸”怕得要死,千方百计地说服英
勇善战的匈牙利人抵住可汗的军队,“不要破坏繁荣灿烂的威尼斯”。于是,同
一血统的两支凶猛军队──蒙古铁骑与匈牙利骑兵僵持在东欧平原上。
大汗的后方不断传来西夏人降而复叛的消息,成吉思汉不得不回师中国,暂
停大西洋梦。
西夏人是成吉思汗所遇到的最顽强的敌人(当然以后还会遇到更顽强的日本
人)整整23年,抵住了潮水般攻城的蒙古骑兵,成吉思汗也中箭受重伤。成吉
思汗死了,西夏民族也灭亡了,蒙古骑兵根据成吉思汗遗命,把依次从大夏城中
出来投降的西夏皇帝和他的臣民一个个杀死,斩草除根。西夏文化从此消失,只
剩一个供人凭吊的西夏王陵……蒙古的黑色骑兵从那又向南宋呼啸而去。
西夏人使成吉思汗饮马大西洋的美梦破灭,使东亚黄种人的势力仅到里海和
黑海为止。整个欧洲文明或许都应该感谢他们从未见过的中原王朝西边的西夏人
,但谁应埋怨蒙古人呢?埋怨忽必烈和他的草上民族没有东征日本成功呢?
蒙元何不入日本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派汉
人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使者斩首。几年后,日本人又斩了
两个元使者——谁当去日本的使者谁倒霉,日本人学了那么多儒家义理,就是不
遵照“两国交锋,不斩来使”的古训——忽必烈还从未受过如此窝囊气,自然不
会善罢甘休。此时南宋已灭,中国已大一统,他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入侵日本。
他成立征日大本营“征服日本中书省”,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
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
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有史书载:
沿岸舰船,如星海繁密,齐鲁工匠,悉数应招。
日本人的暗探早已散布在高丽和中国东部沿海,严密窥视元帝国的动向,对
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架空
天皇的大枭雄的后人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幕府表面上归顺天皇,实际是武人掌
握,桀骜不逊,天皇对他们战战兢兢)和日本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日本人
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日本人在元军最可能登陆的靠近朝鲜的博多
湾一带的海滩上构筑了一道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
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浙江宁波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
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十六万,其中蒙古人四万,
高丽人二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蒙古人
自然是作战的中坚。高丽人和汉人对他们唯唯诺诺,言听计从。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忽必烈集全国之力,大有一战定江山的决心。
当年五月底,神经紧绷的日本人果然在他们料定蒙古来袭的地方看到如云的
舰帆从西方飘来。这是以蒙古人为主的北方舰队。这支舰队并没有着急登陆,而
是先扫荡了沿海的小岛屿,然后在那等待从南方来的中国人的舰队。
六月上旬,南宋降将范文虎率领的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
会合,之后开始向日本本土发起冲击。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
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声势浩大的反击。伊
豫国武士组织的“百人决死队”突入元军深处,东突西杀,与蒙古人和高丽人近
战肉搏。他们手持日本长刀,头裹白布,硬甲遮半胸,胸毛半露,血糊满脸,嘶
嚎着追杀着蒙古人和高丽人……显得比漠北马上生涯的蒙古人更加粗蛮豪野。
在日本决死队的数十次疯狂冲击下,高丽军主力支撑不住,突然崩溃。高丽
军统帅洪茶丘被踏在马下遭杀斩,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被突进阵前的日本敢死
队杀死,一般士兵尽量远离日本决死队,用弓箭进行防卫……几个民族空前激烈
的搏杀使天光黯淡,而且过程漫长,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此时远征军的损失已
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
,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
军体面败退而告终。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数天,蒙元帝国的战
舰像玩具一样被撕裂抛起,水兵在残船水浪中奔突……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
,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乘残船逃离战场返回高
丽。南方军的指挥官范文虎眼看回天无术,临阵逃脱,将十万元军,其中大部分
是自己带来的南宋子弟遗弃在海滩上,逃上一艘惟一残存的战舰,连跟随他的几
千亲兵也遗下不顾,“独帆走高丽”。“江东子弟”,泪泣呼号,这些人无食无
水,少箭石,失去了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众人推举张姓百户长为帅,
组织伐木为舟,伺机回国。但时间来不及了,日本人开始屠杀,南宋子弟只得在
这陌生的异国海滩上等死。
忽必烈用错了人。在舰队被风毁时,有人建议干脆学项羽破釜沉舟,把残余
的船只也毁掉,十几万大军没有退路,当奋勇向前杀倭,胜算应不小。而统率忻
都否定了这个建议,决定乘船逃离,结果刚一上船,风暴骤至。
而南方舰队统率范文虎则完全是个奸妄小人,他是南宋大奸臣贾似道的女婿
,靠裙带关系当上了南宋的大将,实际是个庸碌之辈,当蒙军攻打南宋最关键的
屏障襄阳时,他曾先后两次率领南宋军援襄,均遭惨败;咸淳八年(1272年)春
,范文虎为保存实力,坐视南宋另一主力陷入苦战而不救,致使“二张”(张顺
、张贵)全军覆灭。南宋也就此奄奄一息。蒙古军杀到,范文虎马上弃皇帝提拔
之恩和南宋社稷于不顾,屈膝投降,被命为攻宋先锋。这时他摇身一变,对自己
原来的同胞变得异常凶残,在攻占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战时,他率先
攻占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切断同胞的逃跑之路,为元朝立下大功。
这次他又丢弃十万江南子弟于不顾,单身逃跑,读到这些史料,不由得令人
对这个无情小人恨得牙痒。只恨为什么中华千年对敌史中净生些这种畏敌如虎,
奸滑狡诈的东西,而独不闻日本有怕死小人。
数天后,越聚越多的东瀛武士开始一个岛一个岛地搜索屠杀,最后他们将残
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肆意攻击杀戮。中国人、蒙古人、
高丽人自相踏践,状况极为悲惨。日本人毫不留情,大部分元军死在倭刀之下,
只留下两万多的俘虏。
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那些他们认为桀骜不逊、难以驯化
的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突厥人和阿拉伯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
人全部被处死,而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
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不知
可否有中国游人前去凭吊?我们何时能有日本人去神社祭奠英烈的壮烈情怀……
这些元人,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已在异国海滩困眠八百年了,不得回故土!
在这次惨败中,有三名汉人士兵逃脱,他们抢得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国
。忽必烈通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奸人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
员也受到处罚。
日本人以死为美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来袭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日本人投入的军队的质
量和数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
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
,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
,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
日本武士的搏杀技也胜过剽悍的蒙古人,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长单打独
斗,这与日本人自己的说法也相印证了。
史家评论:“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
,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不过他们认为,汉人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
,因此日本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日本人的战斗力何以如此之强?史学家头疼不至,实际最关键,日本人有了
武士道,这使日本军队凶悍无比,顽强至极。
和唐朝中日白江口之战不同,这次日蒙之战,日本人宁死不当俘虏,无一不
战斗到最后。
自从有了武士道后,日本人视投敌或被俘为极大耻辱,认为是比死更令人难
堪的一件事。1932年第一次上海事变中,日军的空闲升少佐在身负重伤失去知觉
的情况下,被中国军队俘虏。停战后空闲升少佐被送还日本,但他在回到日本后
自杀,以死来洗去他曾经作过俘虏的耻辱。该事件在日本一时成为美谈。中国抗
战期间有一个"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据说狼牙山五壮士在弹尽后跳崖自尽
,追赶他们的日军士兵在五壮士跳崖后,曾列队脱帽表示敬意。以致后来有人感
叹,中国像狼牙山五壮士的人要是有五千、五万、五十万,那中国抗战决不至于
打八年之久。
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向海外派出了700万以上的军队,但在大规摸交战中,
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国军队捉到的日军战俘却少的令人难以置信。对任何一个西方
国家来说,一旦战亡人数达到1/4或至多1/3,投降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但日
本人即使仅剩一兵一卒也会血战到底,一个日本士兵所坚守的阵地就是他自己的
坟墓。菲律宾战役中日军投入了63万大军,战死者竟达52万以上。硫磺岛战役美
军捉到的战俘不足守军的百分之一,且几乎全部是丧失作战能力的重伤员。
一位作家写道:“当失败最终来临时,仅8.15日本投降的当天陆海军自杀的
将级军官就达34人之多,其中神风特攻的核心人物,日航空技术部总长偎部正美
少将先用手枪射杀了自己的母亲.夫人和三个孩子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 不仅仅是军人,许多日本平民也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死亡。44年7月9日,塞班岛
战役的最后时刻, 4000多主要是妇女儿童的平民百姓走投无路,被赶上了岛的尽
头北马尔比角的悬崖之上。面对美军高音喇叭的劝降,他们置若罔闻,甚至根本
不回头看一眼那些美国人,一批又一批的日本人扶老携幼从800英尺高的垂直绝壁
跳下大海。许多奄奄一息的母亲和少女,在地上艰难的匍匐着.挪动身躯挣扎着爬
到崖边翻身滚下深渊。孩子多的母亲先将孩子一个个扔下大海,自己紧随其后纵
身跳下。孩子少的母亲背着.抱着自己的孩子跳下悬崖。一位美国随军纪者,用几
百英尺长的胶片拍摄下了这个惨绝人寰的场面,成为二次大战中最震撼人心的记
录片之一。”
按说武士道只是壮汉为之,但日本的妇女儿童也是这么视死如归,可见一种
壮怀激烈的情绪笼罩着全日本。
相比之下,历次对外战争中,中国不知出了多少汉奸。二次世界大战中,经
常是几千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撵着十几万中国军队乱跑,而整团整师的中国
人投降日军做伪军也不是新闻……窝里斗和苟且偷生,是中国军队总是败于日本
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那位作家写道:“中日两个民族对生命的价值观念确有不同。中国人好死不
如赖活。日本人喜欢樱花,要么轰轰烈烈的活,要么轰轰烈烈的死……日本人的
残暴与顽强溶为一体,他们杀害敌方战俘和平民,可也用同样的手段伤害自己。
胜利时他们趾高气扬横行霸道,失败时他们食草嚼土拼死战斗。更为可怕的是,
日本人把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视死如归的特攻精神,带到了战后的经济建设中,工
作狂成了日本人的代名词。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国.朝鲜还是越南,这些同样在战场
上表现出过非凡勇气的国家的人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无论战争还是和平时期,
也无论胜利还是失败,日本人都无愧为亚洲的骄傲。”
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学习极为迅捷,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
日本人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日本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
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要是换了有些民族,停战阶段,该
贪污贪污、该邀功邀功,该行贿行贿,就是没人真正过问关系重大的、却不会给
个人带来好处的体制和器物的改良。这样的民族能不受欺负,百姓能不受苦难?
)
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
,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
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
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
日本人很有意思,许多方面跟他们从未谋过面的西欧人有些相似,比如中国
历史学者们认为:“日本中世纪史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封建社会形态。从它的发展
全过程来看,是‘东方因素’与‘西欧因素’的结合体,大体上属于东方和西欧
的综合类型。”从这点上看,日本人的“脱亚入欧”,看不起同是东亚人的黄种
人是有根据的。
日本人非常重视装备制作精良,在中古时代,一把锋利和坚韧的长刀恐怕在
战场上要起决定性作用。
日本人制作器物时的认真和一丝不苟早在那时就显现出来。比如《郂余丛考
》记载:明永乐年间,高丽作为贡品献给明帝的日本扇,其实是高丽的仿造品,
但高丽仿制的工艺、绘画等均不及日本扇,所以其售价据说仅及日本扇的十分之
一。
蒙古人的粗刀可说吃尽了日本精刀的亏,一碰就折的状况不知损了多少蒙古
和中国士兵的命。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据历史学家记载,
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
的钢按性能排列依次为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
来钢(焊接花纹钢)。中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
能没有马来钢那样出色,中国最好的刀剑一般由进口的马来钢制造。大马士革钢
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造技术已失传。在古代,大马
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为乌兹钢刀,产于印度
,其次为斯切尔弯刀,产于波斯。斯切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极尽精致奢华,是蒙
古贵族的爱物。相比之下,日本钢其实并无太大特色,日本战刀的优良性能主要
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
廉,日本的普通兵民都可拥有一把好刀。”
历代有许多中国人对蒙古人的失败深感惋惜,他们总结了不少教训,认为如
果元帝国能避免失误,比如不用范文虎这样的庸才,多选一些登陆点(像二战中
盟军诺曼底登陆那样玩些花样)本可以征服日本,这样亚洲的历史就要改写。
但也有有灼见者认为,日本人士气如虹,在这两次与元朝的战争中,参战军
队的数量并不多,两次都是以少胜多,这与唐时中日两国决战白江口已不能同日
而语。
日本武士的凶悍和忠勇以及兵器的坚锐已经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胜负。即使元
帝国举尽全国之力,投入更多的军队,比如说三四十万,突破石墙,攻入九州内
地,哪又怎么样呢?要征服全日本,估计难度很大。日本人不会向侵略者屈服,
他们会坚壁清野,不断袭扰。这样入侵的大军会和美洲革命期间的英军一样,所
有的人员,武器和粮秣的补充都得依赖漫长脆弱的海路运输。即便以中国之大,
也无力长期承担这样的战争,元军最终的结局只会是退出日本。
日本人因这次战争自豪了七、八个世纪,“神风精神”一直鼓舞他们以后和
异族的作战,这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中都有体现。
日本抗元成功和中华帝国版图的消减
但忽必烈实在于心不甘,欧亚大陆都已征服,却在一个小岛处落马,说不过
去,于是他准备第三次更大规模地入侵日本,他下令做征日准备,动用更多的人
力物力制造更多的舰船,召集更多的部队,征集更多的兵甲给养。然而,在准备
了几年后,“元军在安南(越南)和占城等地的失败终于使忽必烈意识到进攻日
本不可能有任何好处。”
1282年,忽必烈派大将忻都(曾为征日统帅)出兵越南的占城,遭占城回族
军民的顽强抵抗。占城人忽降忽战,忽而隐退山林,小股骚扰,蒙古人的长弓快
马在丛林中难以施展……安南王也采取此等狡猾策略,主力隐蔽在山林,避免与
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元军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
退军。退途中,越南人追而击之,大将忻都遭伏击战死。忽必烈的儿子脱欢再度
出兵安南,但无进展。次年罢兵而还。
从西汉时代,安南就是中国的心病,时降时叛,很少长时间隶属中国的时候
。安南战争旷日持久,元军的人员兵器和粮草补充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财政危机
,最终忽必烈不得已将军队全部撤出,承认了安南的独立。这又令历代的一些学
人扼腕称憾,云“要不然中国决不是今天的版图!”
元帝国在安南的失败使忽必烈突然醒悟到,蒙古人不可能征服日本。安南军
队的装备和战斗力远不如日本人,也没有日本人的凭海地利,尚给元军重创,何
况两次战胜元军、器物战技更加精良的日本?不过这两个民族奋勇抗敌的勇气倒
是非常相似。据说每个安南军士的手臂上都刺有“杀鞑”二字,表明他们拼死杀
敌的决心。
忽必烈最终降旨宣布:为了体恤民力,征日准备一律停止,士兵和民夫大多
遣散回乡。有后人议到,“忽必烈的举动等于承认了自己过去十多年对日政策的
失败。但无论如何,与历史上许多伟大领袖相比,忽必烈承认错误的勇气令人钦
佩。”
此后,元朝虽然还有过征伐日本的议论和准备,但均未实现。直至元朝末年
,中日两国关系仍处于僵局。但中日两国的民间通商一直没有停止过,元朝当局
私下支持这种贸易。因为可以通过和平渠道获得日本的白银、丝和摺扇。
日本和安南对元帝国的反抗成功,间接鼓舞了高丽人,他们反抗蒙古人的战
争更为漫长艰难,从十三世纪初蒙古人征服高丽起,高丽人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
。这些骁勇的战士也是时降时叛,屡败屡战。史家写道:“抗战最艰难时,高丽
王浮于海上,拒不投降,也拒不和谈。最终铁木尔意识到高丽战事若不结束,朝
鲜半岛会成为帝国流血不止的伤口,在占领高丽七十余年后,蒙古人从大部分高
丽地区撤出,承认了高丽王对朝鲜大部的统治。”
蒙古人被朱元璋赶到漠北后,朱元璋像当年的忽必烈一样,也派使者赴日本
要求日本称臣,日本当然更看不起这个汉人皇帝了,他们断然拒绝了明帝国的要
求并像对待蒙古人一样毫不留情地斩杀了来使。面对同样的冒犯,朱元璋比忽必
烈冷静得多,他没有负气出兵,只是下令禁止与日本通商。为了避免子孙重蹈忽
必烈的覆辙。
这时倭寇已经兴起,给大明帝国添了不少麻烦。汉人皇帝自有华夷之辨,朱
元璋骨子里很看不起这个“东夷之国”、“倭寇之邦”。他写诗《倭扇行》道: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
王无辩,摺袴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诗中痛骂“国王无道民为贼”,而“卷舒非矩亦非规”的摺扇,是“列阵健
儿”(海防官兵)从倭寇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这位从底层打杀出来的皇帝对日本
的民风国情也很鄙夷,言“君臣跣足语蛙鸣”,总之颇有君子不与小人斗的意思
。
朱元璋在临死时写下《大诰》(遗嘱),嘱咐子弟,对越南,朝鲜,日本等
国“永不征伐”即“永不征伐之国”。
今日有文史家叹曰:我们周边的这些小民族确实比我们汉人更加勇猛顽强,
更加奋不顾身地以身殉国。蒙古铁骑横扫中原相当顺利,却在这些曾经臣服中华
的小民族身上泥足了。他们的成功无疑增加了我们汉民族的屈辱感。出于大家不
难理解的原因,我们对越南人和朝鲜人的成功尽力淡化。而对于日本人,由于他
们曾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讲述他们如何英勇抗击侵略更是令人不可容忍
。由于有“神风”的存在,许多爱国者遂顺理成章把日本人能保持独立归咎于运
气……回视那段历史,日本的抗元成功,客观上助长了中华周围属国的离心倾向
,再加上以后的攻伐和韬略,使周边小国最终脱离了中华帝国的眷顾。实际,中
华和日本在国际大舞台上较量了一千年,以中华慢慢败北为总倾向。这一倾向不
知到何时为止,以哪个地方为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