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池县、朔县辖长城
明朝时神池县无行政建置,设神池口巡检司,属朔州。
朔县位于山西雁北地区的西南端,其地东接恒山,西近黄河,雁门峙其前,桑干绕其后,军事地位较为重要。特别是朔县南境的禅山、翠屏、紫金诸山,皆山形险峻,危岩峭立,是晋北的天然屏障,长城便横亘于这一带。
朔县,元朝你鄯阳县,为朔州治,属河东山西道大同路。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时为朔州,属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洪武初,以州治鄯阳县省入”。“领县一,马邑”。1
长城由偏关县柏羊岭分为向西和向南两路,向南经老营至南场村,出偏关县入神池县。由神池冯家沟村向东南至南寨村,然后,出神池而入朔县,这段长城约十二华里。
偏关、神池两县交界处的长城原为土筑石砌封顶式,今只存黄土夯筑部分,高约八米。长城进入神池至南寨村段不知以前可否包砖,只存黄土夯筑部分,虽个别地段残圮严重,但整体看较好,多存高六米左右。南寨村东北,长城上有野猪口,口内正对隘口的高坡地上筑有一城堡,当地称野猪堡,为黄土夯筑,保存较好。南寨村中一位老乡家房墙上砌有被打碎的石碑残块,是从野猪堡搬来的。
长城由南寨村野猪口,继续向东南,进入朔县兰家窑地。其在朔县境内的大致走向为:向南偏东方向至一座海拔二千零一十六米的山北侧,转向东抵利民堡。过利民堡向东南经西南沟至靳家洼。经靳家洼向南复入神池县境,朔县辖长城约七十六华里。
长城进入朔县后,约隔五十米就有一座土筑墩台,凸出墙外,似马面状,高于墙两米左右。从海拔两千零六十一米的高山往北,夯土墙体较好,墩台多圮残;由此山往西,墩台较好,夯土墙体严重圮塌。
据《宁武府志》载:利民堡“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巡抚秦紘筑,以指挥守之。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中丞陈讲设守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甃石”。2今利民堡为利民乡所在地。城堡夯土墙残存,城东砖券拱门尚完整,门额上嵌有一匾,阴刻楷书“利民堡”三字。
长城过利民堡向东南有近半里已毁,至利民堡东坡始有夯土墙痕。城墙顺山坡至坡顶,墙存高五至七米,有片石包砌的残址。这段墙上的土筑墩台已圮塌成同城墙等高,同凸出墙外的“马面”混在一起,相互难以区别。长城由东坡顶至口里歇头场段,所存墙体多为夯土墙,有片石砌墙的残址,也有几座保存较好的片石包砌的墩台。在靠近口里歇头场村约百米处,外侧的片石包砌城墙较好。
口里歇头场、口外歇头场二村,相传古时这一带经常发生战事。
战后又总是血流成河,人头满地,故称此地为“血头场”,以谐音改名为“歇头场”。两个场子因一个在内长城里,一个在内长城外,故用“口里”、“口外”以示区别。
长城过口里歇头场,多为黄土夯筑,少部分有片石包砌的残址。
出村不远有一马圈式小城,向西开有一门,城为片石码筑,尚较好。
过马圈南西沟村,长城先为片石砌筑,后为黄土夯筑。
由南西沟村继续向东南,经东道坡至石湖岭,这段长城东道坡村东的红沟以北,为黄土夯筑,今墙体虽连贯,但圮塌严重。由红沟向西南为虎头山,当地称其为虎头寨。由此至石湖岭已无城墙,只存有几座已圮残的墩台。
在石湖岭林范之家屋台阶下,找到一块保存较好的石碑,碑体长六十厘米,宽五十厘米,厚十五厘米,碑文字迹较为清晰,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九月初一所立,记叙了中路援兵营参加筑建石湖岭一带长城的官员胜名,用兵额员,及长城墙体建筑尺寸等。
据《山西通志》引明嘉靖年间总督侍郎翁万达上疏说:“自石湖岭起,西至野猪沟止,为垣七里,堑十之一,增添敌台二十八,铺屋八十四;又自野猪沟起,东至石湖岭上,为垣六里有奇,增添敌台九十二,铺屋二百七十六,水口三,暗门二。自石湖岭起,东至雕窝梁小西沟止,为垣六里有奇,增添敌台八十六,铺屋二百五十八,品窖七万六千二百二十四,暗门二,水口十一,水洞二十。”3可见明中叶以后对这一带长城的戍守极为重视。但这些记载的建筑已毁,连其遗址及数目亦不可辨。
长城出石湖岭后继续向东南,翻营盘山至靳家洼后出朔县界又入神池。这段长城前段为残存夯土,仅个别地段可找到用石包砌的痕迹;后没全部为石砌。
长城又入神池,主要方向是向南略偏东。这段长城约二十四华里。在两县交界处,今已无城墙的痕迹。长城始现于神池丁庄窝西北,跨一沟至村西塌顶山以东的坡梁上为土筑,圮残较为严重。随后沿马头山南行,山势较险,略有矮墙;在要冲部位,却建有砖砌敌楼。这些敌楼已被拆毁,只残存内部垫土或夯土墩状。
长城过马头山后,继续向南,夯土墙起于山南半腰处,墙体高大;下山后过龙元村,继续向南约四华里转向东,此转折点为神池同宁武两县交界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1,第968页。
2.《宁武府志·城池》,清乾隆十五年刻本,卷3,第10页。
3.《山西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3,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