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赤城县辖长城

  赤城县位于张家口地区东部,白河上游。其东接丰宁,南界北京延庆县,西连崇礼、宣化二县。
  赤城县因古赤城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赤城山,“堡东五里,山石多赤”。1
  赤城,元朝属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望云县。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置赤城堡,并自开平故城移开平卫置今独石口,次年七月又置龙门卫,属京师万全都指挥使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置赤城县。
  赤城县,属山地地形,境内沟壑纵横,山谷狭窄。境内长城沿线有两千米以上的冰山梁、大南山和一千八百米以上的北高山、摩天岭。
  赤城县辖长城,长约四百一十华里,现查有敌楼八十七座,其中较好的仅三座,残圮的十二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七十二座。
  长城由延庆白河堡向北进入赤城县辖境。由赤城县大边村至独石口段长城,走径大致为:由大边向北经拦马道、赵家庄至海拔一千八百零三米的北高山,然后继续向北。由青虎沟东北三华里处有一分支北行约二十多华里,出赤城境入沽源县。主体长城却转偏西北行经长`梁、虎龙沟,先后至独石口的东栅子、北栅子。这段主体长城长约二百二十华里,除均已毁成石堆状的墩台外,现查有敌楼五十八座,其中较好的三座,圮残的九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四十六座。
  在延庆、赤城两县交界处,长城走径为南北方向,而山脉却是东西方向。这一带因山势十分险峻未筑城墙,在险要部位修筑了敌楼。今敌楼只剩残址了。过一高山后,在金鸡梁西北侧山腰起始有石墙,砌筑简单,坍塌严重,今坍成堆状。坍塌的石砌长城过前后苇子坑,经白道梁至水泉北的背架山。
  长城由背架山向西有一分支,至上堡村西的鹰南嵖子山半腰止。
  这段分支城墙多为石砌,其间共有九座砖砌空心敌楼,多已被拆毁,只松树岭山西侧的一座敌楼,虽楼顶坍落,内部结构墙残圮,但外墙尚存。楼有门居南侧墙上。
  主体长城由万水泉背架山向西,经大边至头道梁,但此地段并无城墙,只有两座敌楼,早年被人拆毁,现仅存内部夯土。由头道沟南,大南号山北起至户家沟,有石砌墙多成堆状。这段墙上的砖砌敌楼,当地老乡说是在一九七四年修头道梁缸窑时所拆。
  长城由头道沟至拦马道东北王帽盖嵖,多为石砌城墙,亦多坍塌成堆状。一些地段因峭壁隔阻而未砌墙。这段长城共有十二座空心敌楼,然今只虎叫村西的一座敌楼虽残圮严重,但整体尚存。此楼当地人称“苦菜洼楼”,亦称“洞边洼楼”。楼已塌顶,楼东侧墙上有一砖券小门,距地约四米,楼南北侧墙上,同东门等高各有一小箭窗,西墙无门窗。楼垛口毁坏无存,楼内为一空室,无结构墙。
  长城由拦马道王帽盖嵖循山麓北行,由平路口始转北偏西行至龙门所赵家庄。王帽盖嵖山因山势险峻未筑墙。据当地老乡介绍在王帽盖嵖西北侧有一山洞,当地称边嘴窑。长城过边嘴窑山梁又跨一山头,始有坍塌成堆状的石墙。
  平路口有一敌楼较好,当地称“南嵖楼”。此楼西墙靠地面有一砖券小门洞,进门向北有一梯道,直上后又东转至顶。梯道转角处,西、北各有一小暸望孔。梯阶上半部毁,梯道顶原有柏木椽子,多已被拆走,梯口上仅存两根。
  石砌城墙过平路口南嵖楼,向西北至走道沟楼,又至正楼洼楼,全部坍塌成条堆状。走道沟楼、正楼洼楼结构同南嵖楼差不多,但走道沟楼已毁坍 正楼洼楼西侧墙上镶嵌一石匾,阴刻楷书“镇虏台”三个大字。
  长城经平路口后,继续向西北修筑。开始的一段石砌城墙虽已全部倒塌成堆状,但根据宽四米高二米多的石料堆,可判定当时的城墙是高大而坚固的。青草梁至小庄科一带,石砌城墙多为片石码砌,较为简单,今已坍塌成堆状。此段长城由于山梁平缓,不易把守,城墙全是由山脊东北侧阳坡上绕过的。而石砌墩台及砖砌空心敌楼,则全筑在墙内侧的山脊之上,城墙和墩台形成两道防线。
  小庄科白草安梁上有一座敌楼保存较好,此楼东侧墙有四箭窗,南侧墙有一门居两箭窗中,门上嵌有一石匾,阴刻楷书“盘道界楼”,非属有“万历年岁丁丑戊申吉日立”。楼西侧墙上有四个箭窗,北有五个箭窗。门窗均高于地面七米左右,无梯不能上。顶上垛口有的已残圮。此楼居于墙的外侧十米左右。长城过“盘道界楼”后继续向西北,石砌墙倒坍严重。过一小庙后向南有一分支,主体城墙向北过马营口至龙门所赵家庄。有龙门所至东万口公路从赵家庄穿过长城。
  龙门所堡,原名李家庄,又名东庄,东距长城十里。据《宣化府志》引《宣镇图说》载:“明宣德六年(公元1421年)建,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重修。”2其城堡“高二丈六尺,方四里九十步,门二”。3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以宣镇北路地势隔远为由,增设下北路参将驻此。城堡今已毁。只局部存有零星夯土残墙。
  长城由赵家庄唐口子向北至青羊沟乡青虎沟村,多为石砌,倒坍严重。出赵家庄至挡将梁,坍塌成堆状的石墙由山坡的外侧绕过。石砌墩台则建筑在长城里侧的山顶上。这其间青平楼村以南的墩台和空心敌楼,几乎全部毁掉,只青平楼村东有两座敌楼,尚残存部分砖砌墙。由青平楼向北至海拔一千六百十五米的列坡山东,因山势险峻,以险制塞。
  东沟村北有一条由东沟至河路沟的便道横跨长城。便道路口南北两侧毛石码筑的城墙,保存的尚好,高约三米,宽约二点五米,墙顶平坦如路面。由上面平铺的墁石面看来,原来砌筑时便无垛口。这段墙只局部有些自然倒塌。长城由此向西直奔海拔一千八百零三米的北高山梁,然后顺山梁北去。长城过北高山经张鹿叫沟至青虎沟,除山势险峻地段未筑墙外,多为毛石码砌,构筑简单,倒塌严重。石砌墩台及砖砌敌楼大部分坍成堆状,仅青虎沟北山梁上有一个较好的砖砌敌楼。此楼南侧墙上有一门,进门有一通道可以至楼顶。楼垛口保存较好。
  镇安堡居张鹿叫沟西,据《宣化府志》引《宣镇图说》载:此堡“周二里六十六步三尺,高三丈五尺,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加修,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砖甃”。4今此堡已残毁,只存部分夯土墙。
  长城由青虎沟东北约四华里处,有向北一条毛石砌筑的支线,坍塌严重。这条支线经赤城小京门、骆驼嵖西,进入沽源县平头壤村地界。明主体长城则由此转北偏西方向经长梁、虎龙沟至独石口的东栅子。由青虎沟至虎龙沟段长城,有些地方如长梁东的冰疙瘩山梁等,因山势险峻几乎没有筑墙。筑墙地段亦多为毛石干码,构筑简单,倒塌严重。
  青泉堡居长梁西南,据《宣化府志》引《北中三路志》载:“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筑,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加修,万历十五年(公元l587年)砖包,周二里六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堡楼二,角楼四,铺一,门二座。”5现局部存残坍的夯土围墙,基本上保存着原堡的规模,包砖已被拆为民用。城东侧有一砖砌券拱门洞尚存,门上原镶有额匾,今已无。城堡东南方向有一座砖砌敌楼,上三分之一己毁,下部较好。毛石码砌长城,经长梁村东上大钟表山,顺西栅子过官照坡、杖照坡,沿虎龙沟后沟的东山梁北去。
  由虎龙沟沿马家沟山梁、后滩梁、冰山梁、三道岭至东栅子段长城,除个别地方以险制塞外,多为毛石干砌,倒塌严重。东栅子口今只残存部分夯土墙。这里原为砖砌石基城墙,并有关门洞,均为近十几年所拆毁。
  长城由东栅子口继续向西北行约八华里后,转西南行三华里至北栅子口,中间为石墙,今全部坍塌。北栅子口原为砖砌,今砖已被拆光,只残存墙内夯土。有赤城县至沽源县主要公路由此通过。
  独石口城,在北栅子口正南十里。独石口是外长城宣府镇的主要关口。因关区有一块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此孤石上刻有“突兀孤秀”、“一石飞来”两组大字,据《宣化府志》引《北中三路志》载:城筑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万历十年(公元1582)始甃徒”。6《畿辅通志》中论其地理形势时说:“宣镇三面皆边,汛守特重。而独石尤为全镇咽喉。其地挺出山后,孤悬绝塞,京师之肩背在宣镇,宣镇之肩背在独石。”7宣德五年正月移开平卫于其地,属万全都司指挥。从此以后,独石口军事地位更为重要。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直督孙嘉淦以独石城岁久坍塌定为边口为由,又题准对此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
  独石口城中原有一座精巧的独石庙,庙中有四大景:无梁殿、无影塔、无孔桥和无耳钟。可惜该庙在“文革”中被毁,今只有残基可辨。据说无影塔巧夺天工,晴天整日均没有塔影投于地面。“学大寨”时,有人提出塔下有水,搞“挖潜流”,结果水不但没有挖出,珍贵的无影塔却被毁掉了!
  由独石口北栅子,长城先向西南,经西栅子、马厂、马连口、里界墙、砖楼诸村至窑沟西南的大尖山,转西出赤城县界,入宣化县境。这段长城,长约一百九十华里,现查有敌楼二十九座,有所圮残但整体尚存三座,被毁仅存残址的二十六座。
  西栅子口南,北两侧,山势高峻,关居其中,今关楼已毁。仅沟口南北两侧有夯土残墙,墙上立有沽源县长城保护碑一块。西栅子口通至北栅子口的路上,有夯土小方城遗址一座。由西栅子长城继续向西南至马厂,期间城墙多在崎岖山岭上,砌筑简单。然正虎沟口东北方向,有十来里石砌城墙较坚固,虽有残圮,但从整体来说保存尚属较好。正虎沟口城墙已被拆毁。
  长城由马厂二道沟过马安山至明岔席苇沟山上,城墙多为码砌,十分简单,有些地方只有个别墩台。由明岔至马连口,石墙多坍塌。马连口今只存残圮的夯土墙,原包砌的青砖早已被拆光。由马连口向南五里有君子堡。此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为明宣德年间初筑,后毁于兵火。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万历八年(公元158O年)增修。城周一里有奇。8《畿辅通志》载:君子堡“当马营正北之冲,最称要地”。9堡城原十分雄壮,今砖多已被拆走,只残存内部夯土墙,然整体尚可看出原高大而坚固的城堡规模。
  在君子堡发现两块石碑。碑嵌于君子堡西北侧长城上,为明时修长城的管工委官所立。内容分别记录了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四十一年,修这段长城的长度结构尺寸和管工、委官的姓名。
  长城由马连口十二面井山,向西过挡将梁正口,后又向南过孤山北梁、海家窑北梁、刷子沟南梁至里界墙栅口。其间,除海家窑北梁上有段石墙尚较好外,其它地毁城墙及石砌墩台全坍成堆状。里界墙栅口,现存夯土残墙,包砖为近十几年所拆毁。
  界墙村东北有松村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修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增修,周长一里余。10墙为土筑砖包,现在包砖虽被拆毁,但从坚固的夯土残墙,尚可见原堡规模。
  长城由里界墙继续向南,至鹰窝沟西山梁段,因山势险峻并未筑墙。由鹰窝沟棺材嵖山梁上始有石砌城墙,并在较缓地带有夯土城墙约一华里长。长城至大边村几乎已全塌成堆状。大边口今有由崇礼至赤城的公路穿过。据当地老乡说,这一带的石砌墩台底下原铺有基木,都被人们扒走烧掉了。
  长城由大边口继续向南至砖楼,石砌城墙坍塌严重。有些地段因山险未筑墙。由砖楼大口子经营岔大南山,至窑沟西南约八华里的大尖山,墙体全为石砌,倒塌成堆状。长城由大尖山(当地俗称老鸹山)
  向西转出赤城界,进入宣化县境。
  在外长城内,从后城乡滴水崖起往西还有一道长城,经东兴堡、雕鹗、三岔口、龙关乡的前所等地,至赤城和宣化交界处窑湾西南约八华里的大尖山与外长城相汇。这道长城长约一百五十余华里。雕鹗以东为石筑,以西为夯土墙,坍塌相当严重。
  另外,在赤城境内还有两条长城交汇于滴水崖。一条由滴水崖向北至龙门所乡小庄科,长约八十余华里;另一条向西经上堡、大边,至万全寺乡古子房境内,约长五十华里。这两条长城均为石筑,坍塌相当严重,有的地段几乎难辨痕迹。
  滴水崖堡,山径错杂,拒守艰难。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其为“蓟门,古北之后冲”。11据《宣化府志》引《宣府镇志》载:城堡“高二丈七尺,方三里百二十步,门楼二。”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筑,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重修”。12但建堡后仅三年蒙古小王子入犯滴水崖,攻毁屯堡,焚戮甚修,凡四日,驱掠人畜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8,第799页。
  2.3.4.5.6.12.《宣化府志·城堡》,清乾隆二十二年增刻本,卷8,第7、8页。
  7.9.《畿辅通志·关隘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影印本,卷69,第2954、2956页。
  8.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8,第802页。
  1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18,第797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