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ial Name:
碾木沟壕堑NianMuGouHaoQianOur Name:
边墙 / BianQiang
Other Name:
/
Period:明 / Ming Dynasty 1368~1644
Location: 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芦花乡碾木沟东侧山顶土路西侧——芦花乡碾木沟西侧山顶顶部 / QingHaiSheng,HaiDongDiQu,LeDuXian,LuHuaXiangNianMuGouDongCeShanDingTuLuXiCeLuHuaXiangNianMuGouXiCeShanDingDingBu
[
Looking Local List]
Details:长城类别:界壕壕堑
起点经纬高度:东经:° ′ 北纬:° ′ 海拔:
终点经纬高度:东经:° ′ 北纬:° ′ 海拔:
墙体走向:碾木沟壕堑从碾木沟沟谷东侧山梁顶部的土路西侧开始,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沿着山脊向山下蜿蜒穿行,一直到山下的碾木沟沟谷,然后顺沟谷上山直到碾木沟西侧山脊梁顶部。
建筑方式:该段壕堑充分利用山的走势在山体较为陡峭的一面削山形成断崖,就地掘土向下挖成上宽下窄的壕堑,壕堑堆土放在西南侧,一般形成土垄,土垄下为陡峭的山坡。现存剖面呈U形。壕堑保存较差的壕和垄清晰可辨,壕口宽3.9米-8.5米,底宽2.2米-4.3米,深0.6米。垄底宽3.6米-6.8米,顶宽1.1米-2.5米,高0.3米-1米。壕堑保存差的壕和垄掩埋,形成宽4米-5米的平台或平台无存。
分段描述:该壕堑起自GPS0177点,止于GPS0238点,全长1864米,根据保存现状和走向分为十七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起自GPS0177点,止于GPS0221点,长74米。壕堑消失。方向350°。东南至西北向。0米-16米段为宽9米的土路,断崖高4米。16米-74米段壕堑被坍塌土掩埋。西南0.22千米处为碾木沟烽火台。
第二自然段:起自GPS0221点,止于GPS0222点,长214米。壕堑保存较差。方向0°。南至北向。0米-96米段壕堑口宽5.3米,底宽3.2米,深0.9米,土崖坍塌印痕高7米。南垄底宽4.5米,顶宽1.7米,高0.65米。96米-103米段壕堑及垄被冲刷为大坑。103米-197米段壕堑及垄消失,斩山印痕高9米。197米-214米段壕堑被填平,垄消失。
第三自然段:起自GPS0222点,止于GPS0223点,长318米。壕堑保存差。方向350°。东南至西北向。0米-50米段壕堑被填平,垄消失。50米-74米段平台呈斜坡状,宽8米,斩山印痕高7米。74米-135米段壕堑及垄被黄土下切。135米-190米段东侧斩山印痕高6米。190米-249米段,斩山印痕高5米。249米-308米段斩山下切2.5米,残留印痕高2.5米。308米-318米段壕堑口宽4.1米,底宽2.4米,深4米。垄口宽1.2米,底宽4米,高1.4米。西南0.11千米处为碾木沟堡。
第四自然段:起自GPS00223点,止于GPS0225点,长39米。壕堑消失。方向25°。西南至东北向。山体滑坡造成壕堑消失。
第五自然段:起自GPS0225点,止于GPS0226点,长170米。壕堑保存差。方向295°。东南至西北向。坍塌印痕高12米-17米,平台已全部塌落无存。
第六自然段:起自GPS0226点,止于GPS0227点,长81米。壕堑保存差。方向330°。东南至西北向。0米-13米段壕堑口宽6.1米,底宽3.9米,斩山印痕高9米。垄底宽3.6米,顶宽1.3米,高0.9米。13米-51米段壕堑被填平,南垄消失。平台宽6米,斩山印痕高9米。51米-81米段壕堑被人为平整,平台宽13米,斩山印痕高4米。
第七自然段:起自GPS0227点,止于GPS0228点,长57米。壕堑消失。方向295°。东南至西北向。为碾木沟沟谷。有一条沙石路东北向西南从沟谷穿过。
第八自然段:起自GPS0228点,止于GPS0229点,长39米。壕堑保存较差。方向265°。东北至西南向。壕堑口宽6.7米,底宽3.5米,斩山印痕高6米。南垄底宽4.3米,顶宽1.4米,高1米。
第九自然段:起自GPS0229点,止于GPS0230点,长109米。壕堑保存差。方向330°。东南至西北向。0米-16米段壕堑口宽6.7米,底宽3.5米,斩山印痕高6米。南垄底宽4.3米,顶宽1.4米,高1米。16米-109米段壕堑被掩埋,南垄消失。斩山印痕高4米。
第十自然段:起自GPS0230点,止于GPS0231点,长146米。壕堑保存差。方向300°。东南至西北向。0-30米垄消失,壕堑被雨水冲刷所形成的淤土所掩埋,靠近山脊的一侧(东北侧)成斜坡状。30米-35米出现了雨水长期冲刷黄土所形成的冲槽,壕堑受到的破坏较为严重。92米-102米同样出现雨水长期冲刷所形成的冲槽。110米-136米出现垄,垄底宽3.6米,顶宽1.1米,高0.3米,壕堑上口宽4.2米,底宽2.2米,遗留的斩山印痕高5米。136米-146米南垄消失。在山脊下部出现一个平台,平台宽5米。
第十一自然段:起自GPS0231点,止于GPS0232点,长32米。壕堑保存差。方向316°,东南至西北向。壕堑及其垄均被黄土掩埋,形成斜坡状,斜坡上长有蒿草、西胡麻和冰草。
第十二自然段:起自GPS0232点,止于GPS0233点,长25米。壕堑保存较差。方向260°,东北至西南向。0-4米,靠近山脊的一侧下部出现平台,平台宽6米,遗留的斩山印痕高4米。4米-15米,山脊下部斜坡底下出现雨水冲刷的冲槽将壕堑冲毁,冲槽深度4-10米、10米-25米不等。4米-25米段壕堑口宽5.2米,底宽2.1米,出现的斩山印痕高6米。垄底宽4.4米,顶宽1.5米,高0.6米。
第十三自然段:起自GPS0233点,止于GPS0234点,长53米。壕堑保存较差。方向325°东南至西北向。壕堑口宽2.7米,底宽5.2米,斩山印痕高6米。垄底宽4.4米,顶宽1.5米,残高0.6米。
第十四自然段:起自GPS0234点,止于GPS0235点,长67米。壕堑保存较差。方向285°,东南至西北向。0-27米,壕堑口宽3.9米,底宽2.2米,垄底宽3.8米,顶宽1.7米,高0.4米,靠近山脊一侧出现斩山印痕高5米。植物生长茂盛。长满西胡麻、蒿草和冰草。27米-57米,垄消失,壕堑被填平,山脊下部形成的平台宽6米。57米-67米垄出现,垄底宽4.1米,顶宽1.6米,高0.6米。
第十五自然段:起自GPS0235点,止于GPS0236点,长32米。壕堑保存差。方向310°东南至西北向。0米-5米垄底宽4.1米,顶宽1.6米,高0.6米,壕堑口宽4.5米,底宽2.7米,斩山印痕高6米。5米-32米垄和壕堑均被黄土掩埋,形成斜坡,斜坡宽度是6米。
第十六自然段:起自GPS0236点,止于GPS0237点,长361米。壕堑保存差。方向290°东南至西北向。0-176米,壕堑及其垄均被掩埋,山脊底部成斜坡状,176米-186米,有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冲槽,将山脊下部平台冲毁,冲槽深度2米-12米。225米-264米山脊底部平台消失,完全形成斜坡。264米-289米,296米-302米,310米-324米处出现了洪水冲刷形成的冲坑。
第十七自然段:起自GPS0237点,止于GPS0238点,长47米。壕堑保存较差。方向225°东南至西北向。0米-20米山脊底部由于山体坍塌形成斜坡,坡度51°。20米-47米出现东垄,雨水冲刷成为平顶。20米-31米垄被踩踏成台阶状的水平小道,小道宽0.4米-0.6米。31米-47米,壕堑及垄清晰可见,壕堑口宽8.5米,底宽4.3米,深6米。垄底宽6.8米,顶宽2.5米,高3.2米。
与周边长城墙体、烽火台、关堡等的位置关系:该段壕堑起点西南0.22千米处为碾木沟烽火台,东南与甘沟滩壕堑3段相接,西北与脑那沟壕堑相接。本段壕堑GPS0222点至GPS0223点西南0.11千米处为碾木沟堡。
墙体类别:壕堑
结构特点及构筑方式:
现状:
Type:
Protection Level:无
Content:
Memo:
Other Records: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ianditu Map[recommend]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Tencent QQ Map 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Google MapDistribution:
visit location in Baidu MapNational ID:632123382202170010
Action:[
Save in Data Basket ]
Picture:
Click the thumbnail to view the Big Pic. Click the Big Pic to Hide the Big Pic
Photo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