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 ::   您正在浏览:长城保护 〉专题报道 〉走马长城 —— 山西长城保护现状调查

走马长城
图/文:山西晚报 梁保忠 吕国俊 2005.08~11 整理:带刀行者

走马长城(14): 寻访“保护长城联合会”
带刀行者 于2005-11-04 14:21:08发表于长城小站
“三不管”长城的尴尬

记者9月中旬在朔州平鲁区采访时,区文物管理所的高平如所长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隶属雁北地区的平鲁县、忻州地区的偏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曾自发组织了一个“保护长城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这是记者在长城采访过程中第一次听到为保护长城而建立的地区性组织。

偏关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刘忠信当时任“联合会”秘书。记者于10月19日抵达偏关后,采访了刘忠信。

刘忠信今年60岁,他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十余年里,走遍了偏关县的长城及城堡,是偏关长城的“活辞典”。据他介绍,位于偏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交界处的长城长达150公里,平鲁与清水河县交界处的长城也有37公里。这些长城全部为明朝修筑的外长城。1987年之前,同一道长城由三家共同管理,表面看管理单位很多,实际却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协调起来难度非常大。1986年10月初发生的一件事对大家触动很大,内蒙古清水河县一个农民赶着驴车到平鲁一侧长城挖土,平鲁县想处理,人已回了内蒙古,如果由清水河县处理,人家挖的又是山西一侧的长城。大家觉得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机构来管理三地的长城。“那时候大家都年轻,心劲儿足,都想干点事儿,设机构、订章程、刻公章,1987年6月,保护长城联合会成立了。”

“联合会”曾经红红火火

联合会成立的当月,在清水河县召开了第一届大会。选举产生了联合会的领导机构,制定了章程。确定由各县分管副县长任本县长城保护工作组组长,各县文化局长和沿长城各乡镇乡(镇)长为组员。各县文化局负责长城保护日常工作,并负责组织会议。联合会成立以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三县轮流做东。会期为3天,第一天由主办方做一年来三县长城保护情况的工作报告,第二天大家分组讨论这个报告,第三天形成决议,制定新一年的长城保护工作计划。每次参会的有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的副局长、三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文化局长、沿长城各乡镇的乡(镇)长,人数在七八十人。

联合会在当时对长城保护起了很大作用。首先,参会人员中有乡镇主要领导,他们在平时和沿长城各村接触最多,在做其他工作时就可以捎带着宣传保护长城。事实证明,那段时间,由于乡镇宣传工作到位,村民很少有人破坏长城。其次,三县信息渠道通畅,大家互通信息,统一行动,对发生破坏长城的事,不管是在哪个县一侧,都能及时得到消息,极大地提高了保护长城的力度和效率。

无言的结局

然而“联合会”在转了两轮之后,却中断了。刘忠信说到这儿,满脸黯然。“可惜了,断了,再组织就难了!”

他说,主要是缺钱。开一次会,费用要两三万元,虽然这钱不是很多,但这三个县当时都很穷,拿这点钱很难。1993年转到清水河县时,突然不开了。从那以后,大家联系就少多了。三县长城保护工作又回到了1987年以前的局面。

“那时参加会议的人现在大多已经退休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曾经有过一个保护长城的联合会呢?”刘忠信边说边轻轻叹了口气。

“偏清平长城保护联合会”这枚公章,也随着刘忠信的退休而搁置在了他的抽屉中,成为刘忠信们保护长城岁月的一个见证。

本报记者梁保忠


山西晚报 2005-10-27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相关链接]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05
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