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长城(23)结束篇:守关将士后裔自发修复 风雨固关安如磐
带刀行者 于2005-12-13 20:45:28发表于长城小站走马长城(23):守关将士后裔自发
修复风雨固关安如磐
由灵丘县牛帮口起南下的长城,循河北、山西省界,沿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最后在黎城县的东阳关“收兵”。沿路崇山峻岭,多以险制塞,很少筑城墙,仅在地势较缓或隘口处修筑了一些防御设施。
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京畿藩屏”。关城初修 于明正统二年(1437),当时叫“故关”,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嘉靖二十二年(1543),“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八达岭之风韵”。据罗先生考证,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国内少见。
12月2日,为寻访固关长城,记者来到平定县娘子关镇新关村。
古道幽深映雄关
进入新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在太旧高速公路上的一座跨线桥,跨线桥的桥栏修成了垛口状,桥的两端可见蜿蜒爬上高山的长城。
固关关楼就在新关村西,一座梁柱彩绘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在灰色的山峰和旁边层叠的村民住房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庄重。在闷楼一横匾上有两个模糊不清的大字,陪同的景区经理李小红说,上面两个字就是“固关”,为明朝巡察“京西四关”的御史王士翘的手书,可惜“文革”时被毁坏,已经漫漶不清了。
在固关关楼两侧各有一些建筑,西侧是正在修复之中的西峰寺,东侧是固关长城碑廊。在碑廊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韩信塑像和固关长城展室等系列景点。从关楼进入有着高高围墙的狭窄瓮城,光滑圆润的石板路上有深深的车辙,最深处达一尺。李小红说,因为此关是明清时期通往京师的惟一孔道,过往车辆都得从此路过,日久就形成了深深的车辙。
威武“新”姿鉴残墙
以固关关楼为中心,往北往南均有修复的长城。
从关楼登上高速路跨线桥北行,是北段长城。它用未经打磨的天然石块垒砌,据了解,这段长城原来就有,在修复时只是把残破的地方抹平整了,基本保持了原样。因原墙的粘料是用糯米粥和白灰做的,这段长城至今岿然屹立。
往北走约500米有一座敌台,外面的包砖是旧的。进入敌台,发现其内部结构与以前见到的大不一样。此台非常简单,呈“回”字形,里面的“口”字的四堵墙各有一个拱门。实心基座的上部也分为上下两层,中间木板隔开。“里口”左侧木梯可通二层。二层是一间歇山顶式砖砌房屋,顶部用木板搭盖,三面开窗,一面开门。从门出去,四周有一个大回廊。
顺着敌台北侧修复过的长城又过了一个敌台,转西便是野长城了。一开始见到的部分坍塌严重,几乎为土石混杂的乱石堆,但走了五六百米后,它逐渐成形,北侧高,南侧低。北侧一人多高,南侧则是自然的山坡。墙顶部乱石裸露,宽1米左右,上面的茅草有一尺多高。两侧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荆棘,穿行其间,又尖又长的针划得衣服“吱吱”作响。
南段长城与北段大体相同,只是南段有一座修复的原石砌筑的烽火台。这也是记者“走马长城”以来见到的第一个石砌烽火台。
壮士后代修长城
固关长城景区自2003年开放以来,每年的门票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固关长城景区的开发者,竟是一个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庄,而这个村的村民都是过去守关将士的后代。
修复固关长城很有点像“塞翁失马”。新关村过去除部分村民靠养车跑运输发家致富外,多数村民还很贫困。1993年修建太旧高速公路,把固关长城切断了60多米,令村民们心疼不已。高速公路的铁丝网还挡住了村民上长城的脚步———好事一时变成了“坏事”。为此,当地政府多次跑省交通厅请求拨款修复切断的长城,并修一座跨线桥解决村民上山的通行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省交通厅给该村拨下41万元用于固关长城切断部分的修复,又拨付80万元用于架设跨线桥,“坏事”又变成了好事。
但设计部门预算,资金缺口还有49万元。关键时刻,全村70多名养车户和村民自发捐款,多则四五千元,少则100元,共捐资30万元。村干部外出四处筹集,又拿回30万元———不仅可把切断的长城和跨线桥修好,还有了盈余。
这时省里又给该村拨下修路占地补偿款300多万元。党支部、村委会召集村民一商议,决定不给村民分发这些补偿款了,而是趁势修复固关长城,发展旅游业。主意一定,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人挑肩扛往高山上运送石木砖瓦,共投入义务工3.6万人。没有技术人员,他们就把村民送出去培养。随着工程的进展,资金告缺,他们又陆续争取到各级政府拨款600多万元。目前共修复长城5公里,还修复了敌楼、炮台等诸多古迹。一期修复工程经省文物局验收合格后,于2003年开始向游客开放。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最多一天接待游客500多人。
记者在村西见到一个叫王喜成的村民,据介绍,修复长城时,规定一个劳力一年24个义务工,他却和老伴整整干了三年。王喜成说他的祖辈“是从正定府来的”,明代在关上的三衙门里收税。说起修复长城,这位52岁的泥瓦匠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俺们这村有700多人,百分之百是守关将士的后代。打小就听爷爷说长城、讲固关,说那是老祖宗当年流血流汗的地方。长城修好了,我们感觉都很荣耀。”
■结束语
“走马长城”系列报道到今天就全部结束了。从8月26日开始,记者从外长城到内长城,经历4市18县区,行程2000余公里,对亲眼所见之长城保护及被破坏的现状进行真实描绘,将长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一一展示。山西有丰富的长城资源,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对待这项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工程中,该如何打好“长城文化”这张牌?对我们来说,“走马长城”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长久思考。 本报记者 梁保忠 文/图
瓮城驿道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
新关村人修复的长城
山西晚报 2005-12-07
编辑:火箭人
[ 返回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