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爱我长城-〉建筑保护
 
残长城该不该开放

  一段残长城的开放,引发出诸多反响,也引发出诸多思考,那么到底残长城该不该开放?
  6 月18日,距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10华里处的石峡关残长城(也称八达岭残长城景区)正式向游人开放。这是国内长城景区中第一个开放的残长城景区。
  开放的残长城尚未迎来它的第一个游人,就已引发了不同的反响。一篇题为《残长城旅游开发应制止》的文章在6 月18日之前,就已见诸报端和互联网,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他的忧虑:“这消息不是旅游者的福音,而应该说是长城的噩耗”。由于作者“没有听到有关部门会同长城文物保护专家研讨开发长城旅游的信息”,“只适当修一些保障游人安全的辅助设施”就开放旅游,因此不无忧虑地担心“这不能说是一个对文物古迹负责任的做法”。文中提出紧急呼吁:残长城旅游开放及相关工程应暂停。
  文章作者对于保护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的责任心溢于言表。
  看来,残长城的开放和这篇文章引出了一系列思考“残长城应不应开放?能不能开放?应该如何开放?开放是有利于保护还是不利于保护?实际上,开放残长城再次涉及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和思考,记者实地探访了残长城,采访了相关的业界人士。

  保护长城是头等大事
  景区负责人说:残长城景区内已修的设施既是保障游人安全的,更是保护长城安全的。保护长城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已开放的残长城景区为两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大约有2000米残长城,目前开放的只有100 米左右。攀登线路分为东西两条:东路是沿着新修的登山石阶攀登,至半山处建有观景台,游人可登台观东西两翼的长城雄姿。据介绍残长城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以观赏为主。观景台离东边最近的长城敌楼只有100 米,但不准攀登。西路也是沿新修的登山路攀登至残长城一豁口处,此处长城游人伸手可及。记者看到,沿此段长城已修建3250米长、4 米宽的木制步行道,步行道均用距地面1 米多高的圆木支撑,游人按木制步行道规定的路线走,践踏不到地面植被。木制步行道修至一断崖处止,此处无法攀登长城,据介绍,将来惟一可供游人攀登的就是从豁口券门进入的一段长城,此处长城呈V 型向西南、西北两个方向延伸,最近的敌楼离可登城处只有20米左右,为防止已出现裂缝的敌楼崩塌,已用铁箍进行了加固。据介绍,这样做既是为了游人安全,更是为了保护敌楼。距敌楼20多米处树有明显的标识,禁止攀登,每天从早7∶30晚5∶30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管理。这段将来惟一可供游人登上的残长城,按二期工程计划,也要修木制步行道,游人不会直接踩在长城墙体上;凡可接触到的墙体,都要用细眼的铁丝网隔离开;这段长城将即制攀登人数。景区负责人介绍说:在开放景区必要的修建项目上我们没有动用残长城的一砖一石,施工项目都是由市文物局古建公司担负的。为了不造成残长城新的人为破坏,保护残长城的“残”,我们都睡不着觉啊,保护长城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科学开发就是有效保护
  文物专家说:八达岭残长城的开发是长城保护方面的一件大事。这种开发形式对长城的保护和旅游都是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创举。
  《残长城旅游开发应制止》一文的作者提出“开发残长城应在严格的科学论证并有特殊保护措施前提下才有可能”,这毫无疑义,而事实上,在残长城开放前,中国长城学会和八达岭特区曾组织邀请了国内一流的长城专家和文物部门先后开了5 次会议,议题就是从理论上充分研讨和论证残长城开放的可行性。专家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对于文物古迹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加强管理”的指导原则下合理的开发利用,较之让文物在无人管理的原始状态下自生自灭,是利大于弊。
  在这段残长城没有开放之前,由于无人管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已相当严重。随便到附近的农村转转,民房、院墙、地窑、猪圈上都可以看到长城的石条或城砖。最近几年随着《文物法》的颁布和宣传,人们的保护意识加强了,但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拆用长城砖石的现象仍无法杜绝。而确定开发方案之后,残长城景区管委会责无旁贷地负起了保护和管理的责任,不但有效地制止了拆用城材的现象,把散落的城材进行了集中收集和保护管理,而且有效地保护了文物遗址。例如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发现了两处极具考古价值的遗址,一是当年修建长城的古石料场,一是当年烧制长城城砖的砖窑群,这在目前国内开放的长城旅游区内是首次发现,现在都已得到了保护。而如果没有开发,这两处对考证长城选材历史极有价值的遗址就不可能被发现,更谈不上保护。从这个意义上,确实证明了科学开发就是有效保护。
  另外,文物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八达岭长城,在多年开放后已形成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按照我国《文物法》的有关规定,每年要从旅游收入中返还20% 用于长城保护性维修。残长城开发过程中一期投入的500 万元,也是来自八达岭长城的旅游收入。而将来残长城的开放形成规模效益后,也将按这一原则返还文保资金。这无疑对残长城的保护是具有现实的积极作用的。

  艰巨的任务 共同的责任
  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残长城的开发是文物、环保、旅游诸多方面的专家联合考察、论证后的科学结论,这一点从中国长城学会、北京市文物局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共同出席残长城景区开业典礼也可以得到证明。而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在景区开业仪式上的发言可能更有说服力:“八达岭残长城的开发是长城保护方面的一件大事。残长城自然风景区的开放,既填补了国内长城游览景区没有残长城的空白,又为人们全面深入了解长城文化内涵提供了理想场所。我相信,它的推出必将有力地推动长城文化的考古和研究,而且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和支持。
  我国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好,并让其永续造福后代,是十分光荣而又非常艰巨任务。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约200 年的历史,而许多国际上已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所证明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远未被了解和理解。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人们希望残长城的开发能带来有益的启示和效果。

--《中国旅游报》

转载自《找到啦!》网站:白领假日-旅途故事栏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