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水城的地理位置 马水城,古称马水口,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南部山区。原是张家口地区与保定地区接壤处。古时是保定府与宣化府之分界地,属保定府涞水县。1961年划人张家口地区涿鹿县,是蟒石口乡一个行政村。 这里山峰连绵,层峦送嶂。雄伟的内长城依着或高或低或左或右的崇山峻岭向着东南方向宛转曲折地迤逦延伸,直到八达岭与那里的长城衔接。这道长城本是战国时期燕国所建,明朝又经数次补修重建。一座座土墩炮台,披戴着历史风雨冲天屹立。马水城就在这群山环绕之中,长城护卫之下。一条公路穿城而过,南抵易县,北至涿鹿,西通蔚县,东接涞水,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二、马水城的建筑与重修 《畿辅通志》载:“马水口在县(涞水)西北二百三十里,接保安州界。又西为康家沟、狼儿沟口,皆戍守处。其地山势雄壮,岩岫相连,旧称京师右辅。”《涞水县志》载:“马水口山势雄伟,岩岫相连,峦峰互出,兼之树木阴翳,溪径转折,东至京师二百八十里,实为右辅。”又载:“明永乐八年(1410年)始设守军,景泰二年(1451年)建北门正城,又建圈城于北岭之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设守备、把总,三十三年(1553年)改守备为参将。”据此推算,马水城已有五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比涿鹿城的钟鼓楼还早建一百三十多年。 马水城城墙大都是石条奠基,方石砌垒,白灰粘缝,墙平缝直,十分坚固。所用石块,长二尺,宽尺余,五面见凿,厚度不一。这段城墙从最西端的狼儿沟口到东头的道沟,有敌楼二十座,相隔四、五十丈便有一座。敌楼本身长十一丈,宽十丈,高两丈余。正面有大拱门两个,高五尺,宽三尺,斯为守戍人员出入敌楼通道。楼内前后共有两室,每室可驻守戍人员十数人。楼内四角都有砖石台阶直通楼顶外,四角都有瞭望孔,以备观察敌情。楼顶有女儿墙和吐水槽。女儿墙既是掩体,又可防止哨兵失足坠楼;楼顶吐水槽是吐泄雨水之用。古时楼顶备有柴禾,一有敌情,白天敲锣传信,夜晚点火报警,马水城这段长城补修重建,据碑记和史籍记载,大规模的计有三次。马水城北十二号至十三号敌楼间的城墙上嵌有一石刻,刻着一段文字:“万历四年(1576年)防委官庞大海正日重修。□城起至十三号台迤西旧城止,中城墙六十九尺。”此为重修这段城墙及敌楼的记载。石刻虽经几百年风剥雨蚀,却字迹大部清晰。在东关公路基石上发现一块从城墙上拆下的石碑,刻有“崇祯八年(1635年)重新修建”的字样。这是重修另一段长城的记载。 三、马水城的官署衙门 《畿辅通志》载:“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设守备、把总,三十三年改守备为参将。”又载:“本朝(指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改设都司,兼设龙门口、金水口。南至紫荆关一百三十里。”明清两朝派秩品很高的武官驻守马水口,足见此地的重要。明代既派正三品的参将驻守此地,当然需建与其秩品相符的署衙,修筑象样的城防。马水四面环山平地不大,东西长不足十五丈,南北处于山脚,不能建方城,只好随山就势修城建衙。 经数年营建,终于筑成了四门二关的一座小山城。这座山城分为东关、西关和城里。东关之外有操练兵马的教场。进了东关门往西,便是城里;再向西又一城门,出此门便是西关;西行近一里爬一山坡,就到了“南天门”。这“南天门”其实是孤零零的一座城堡,是马水口最西端的建筑,也是马水城的制高点。两边城墙不知为何没有筑成,附近却堆满石料。这里山势峻峭坡高路陡,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官署衙门建在城里。前面是千总衙门,中间是参将府,后边是守备衙门。这些行署建筑都很高大雄伟。到了清朝,千总衙门改为千总府,参将府改为都阃府,守备衙门改为把总府。 四、马水城的官员 明朝时期北方劲敌是瓦刺族,经常掠边扰民,有时进入关内,对明王朝形成严重威胁。为了守关御敌,在马水口驻三品参将。到了清朝在易州永宁山下修了西陵。清廷除了防卫敌寇入侵之外,还为了保卫皇帝陵寝,在马水城驻守四品都司。 明清两朝在马水城供职的武官有几十人,这里介绍几个有史料记载的。 明朝的参将有:李如松、吴守德等;千总有高如斗等。 清朝的都司有:刘洪山、赵广、赵永德、张发、权海,韦友德、毛佃清等。千总有:王诏、贺表、刘清、裴兵严等。把总有:李崇德、郭禄、孙俊、季灿、王丙全等。 在都阃府下辖的大龙门千总府供职的千总有:李柱;把总有:刘士麒、李昌祁等。 在金水口千总衙门供职的千总有:任达、陆通、刘文绣;把总有:韦乐清。 上述武官在马水城的政绩有良有劣。兹举几人可见一斑。 都司张发,本名张二小,人送绰号“张大扒子”,是冒名顶替者。真张发被派马水城都司,上任途中暴病亡故,其随从人役张二小心萌冒名顶替的念头,胁迫张发都司之妻同意,便挈家眷与人役同来赴任。上任后贪婪无度,冒名领俸,克扣军饷,刮敛地皮,鱼肉乡民,搂得不少金银。部下将士恨之入骨,当地黎民深受殃患。 都司俞XX,人送绰号“俞大筐”,在都阃府任职期间,恰与张大扒子行性相同。大肆盘剥黎民百姓,对部卒苛虐,搜刮钱财无孔不入。任届期满携重金而归故里。 都司权海,满族人,军功出身。任职期间耳闻前任都司劣迹十分气恼。于是重颁法度,明申纲纪,整饬部属,廉洁自律,兵练武,将练功,军伍士气大振,黎民各安生理。 都司刘洪山,汉族人,在马水城任职期间,曾发生一次特大盗府军,刘亲率将士数百人,追赶四十里,终将盗贼缉获。本人廉洁自奉,军士百姓拥戴。 都司赵永德,原为三品游击。清朝末期,国库空虚,捐官之风日盛;又因剿灭太平天国有军功而无实缺,官员甚多,采取“借缺补署”之策安抚将官,这就产生了高级秩品将官出补低级职务武官的现象。清光绪九年(1883年),赵永德出任马水口都司,任期克尽职守,部属拥戴,百姓无殃,任满回归故里。 都司韦友德,壮族人,祖籍广西省柳州市马平县,行武出身。任职二年暴病身亡。遵其遗嘱,葬于马水城东关外,其子孙为他雇人凿石为碑,请人撰碑铭镌刻于上。墓志铭褒功颂德。此碑如今仍在。韦友德死后,后裔定居马水城未回原籍,今马水城韦姓者皆是。 都司毛佃清,汉族,北京古北口人。军功出身,曾两次出任马水城都司,性格温和,与人为善,颇受敬重。 马水城都阃府驻有钦命四品都司,所以每晚都有打更人明示时辰。此外,每天拂晓放炮三声,曰“放明炮”,以报天亮。晚上再放炮三声,曰“定夜炮”,炮响之后,人们关门闭户,路人绝踪,巡逻兵丁巡行,以防不测。每天都司用餐三次,都司入座后,二门外的乐队便演奏乐曲助兴。锣鼓齐响,喇叭齐鸣,直至都司饭毕乐止。 都司吃饭奏乐助兴是有源由的。192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当任都司权海听说,洋人要进山抢掠行凶,威胁着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他便下令检查武备,修筑城墙关隘,积极操练兵马,准备与洋人战斗,保卫当地百姓不受洋人蹂躏之苦。但后来慈禧太后实行了求和政策,洋人未进犯山区。 可是权海厉兵秣马立意抗击洋人的举动深得光绪皇帝赏识,便颁圣谕,恩准马水城都司用餐奏乐三次,以示皇恩浩荡。此制延续都阃府历任都司。 马水城都阃府隶属易州泰宁镇,泰宁镇辖八大营盘,即:紫荆关、易州城、马水城、沿河城、白马岭、插箭岭、广灵镇、矾山镇。这八大营盘又分管若干个小营盘。如马水城都阃府辖大龙门、金水口、马水口三个小营盘。泰宁镇最高武官为二品总兵。 马水城驻防将官一般三年一任,每任将官都由泰宁镇总兵推荐,报清廷批复任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根据优待清皇室政策,马水城都阃府也受到优待,但粮饷中竟没有保障,都阃府的清兵清将由近千人遣散到不足百人,并改名为都阃府守备队;所辖的大龙门,金水口小营盘的将士也由百余人减到几十八。此时都司毛佃清看到清王朝气数已尽,大势已去,遂委托千总代理府衙事务,自己带随从回归古北口。 代理毛都司的千总名裴兵严,字介武,祖籍易县南石门,回族。虽是行武出身,但也颇有文才。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代管都阃府年余,将公务交付一王姓把总,自动离去。 王把总名丙全,回族人,易县梁格庄南伯泉人。代职数年,后因国民政府狠饷无保障,难以维持,遂变卖府中器物、田产,维持数十人生活。坚持到1924年春再维持不下去了,王把总召集小头目商议之后,将都阃府所余田地、财产生部变卖,每人分了些银两分散而去。 五、都司的活动 马水城都阃府主要职责是防御外来势力入侵,保卫西陵安全,此外还协助地方州县维护社会治安。都阃府最大职官是四品都司。都司一般不随便出行,更不与百姓见面。只是每年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万寿节(皇帝与皇太后生日)与冬至等节日,才出衙到寺庙降香拜神。都司出衙,先放炮三声,然后步出府衙,早有小轿或马匹在门前恭候。都司头戴花翎,身着武官官服,脖挂佛珠串,足蹬朝靴。神情严肃,威风凛凛。若是夏季骑马,除拉马的兵卒外,还有一人为其执一杏黄罗汉伞遮荫;如是冬天就乘坐八抬蓝色大轿。都司出衙。前边有兵弁鸣锣开道,随后有同名兵弁手举“肃静”、“回避”大木牌,都司轿马前后各有数名头戴红、黑毡帽,手提水火棍的差役,随时驱散路旁围观的人群,疏通道路。再往后便是四十名“缠头勇”兵卒,他们身穿黑色红边马褂,背后有“兵”“卒”标志,头缠黑布。这些人不光在都阃府供职,有时还到涞水、易州、广灵等地协助地方缉捕盗寇。这支浩浩荡荡威风气派的队伍,先后到孔庙、关帝庙、文昌帝君庙、城隍庙降香膜拜。关帝亩除供关帝塑像外,还供有皇太后及当今皇帝的牌位。参拜者向牌位行三拜九叩首大礼,以示效忠于太后及皇上。 都司出衙拜庙降香若逢初一、十五,还要到东关外的教场检阅兵马操练。教场在一个山湾里,地方不大。南侧有演武厅,是个座南面北五间敞亮的瓦房。演武厅前有一聚将台,这是官员聚集检阅兵马操练之地。聚将台前竖一高旗杆,杆顶飘着大清国龙旗。 按朝廷规定,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凡是吃皇粮、拿银饷俸禄的官员都要到东关教场点卯。那时马水城黎民百姓极少,官家与清兵子弟凡年满十二岁便吃皇粮、拿银饷俸禄,相当于今天的城市居民。为此。每到这时,东关教场除支应点卯人员外,还有当地看热闹的黎民百姓,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都司在演武厅中央落坐,文武官员按秩品等级依次参拜,参拜毕分坐两厢。然后值日官按校尉兵卒等级及兵种顺序点名,斯为点卯。点卯已毕,操练兵马,先步兵后骑兵。步兵是摆阵交锋,各种兵器的操作使用;骑兵则是马上射箭,撕杀格斗等。 步兵除刀、枪.剑、戟、鞭、锏、锤、抓、勾镰、拐杖外,还有一种“大抬枪”。这枪六尺长,二十八斤重,与火枪形状相似。枪管一寸多粗,内装火药铁砂锡硫等物。操作时,前边一人扛枪管,后面一人装药安砂,一勾搬机砸动火帽,便枪响砂喷。 此时扛枪人十有八九被枪的坐力带倒。到了1940年,谢家堡乡羊圈炮楼上还保存着这种“大抬枪”三十多条。后被驻李家堡日军知晓,怕被八路军使用,便派人收缴销毁。 演练抬枪需有靶牌,方知命中程度如何。这就在教场北头从东到西挖一道深沟,手举靶牌的兵卒藏身沟内,唯靶牌露出地面。靶牌系木斗装石灰制成。但凡命中便冒白烟,藏身沟内的举牌者便摇旗报告命中程度。 骑马射箭者左手举弓右手搭箭,策马急驰,选好角度瞄准靶牌便射。弓分两种,步兵五尺多长,骑兵四尺多长。弓背用藤木所制,弓弦是牛筋做成。箭杆是四棱椴木棍,箭头用熟铁打制而成,分三尖、扁形多种。箭身长三尺许,箭头三寸、三寸不等。 箭尾是鳔胶粘的雕翎,一尺多长。箭靶是秸秆捆、干草束。 每当兵马操练,兵将及群众围观助威者甚多,看到精彩处,掌声四起,喊声不绝。 六、马水城的兵器部署 马水城的都阃府、千总衙门和把总衙门四周均设有“八道箍” 火炮、“牛腿炮”,还有响声如雷、震耳欲聋的“谷山鸟炮”。 ”八道箍”炮长三尺,炮口直径不足三寸,炮身上下束有八道铁箍。东关城墙上设有“大将军”、“二将军”。“八将军”是一尊铜炮,长七尺,上口直径五寸许,底座直径近一尺。炮身铸有“崇祯八年十二月X日造”的字样。“二将军”也是铜炮,略小于“大将年”。在十二号与十三号敌楼之间有一真武堡,堡内有一兵器库。储有各种火炮、火药、弓箭、盾牌、刀、枪等兵器,还有头盔、铠甲等。清末,还有一额外外委率领四名清兵在此看守。 马水城东关、西关、城里和南天门城楼上均有清兵镇守。特别是东关,驻守人数及火器配备都比别处多,对进关人检查也极为严格。不管是农民、商贾,还是清兵清将一律检查。要求过往行人衣冠整齐,即使农民也不准赤脚挽裤腿过往。 马水城南还有一后管,在今蟒石口乡木家庄村。当时驻有清军三十多人,与马水城互为犄角,以备敌人偷袭马水城时互相支援。 七、马水城的庙宇 马水城庙宇之多是附近州县不可比拟的。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山城,大小庙宇十五座。有关帝庙、马王庙、龙王庙、真武庙、土地庙、观音菩萨庙、南玉隍庙、北玉隍庙、白衣观音庙。这些庙宇建筑各具特色,引人注目。 先以五道庙来说,别处的五道庙都是一间,甚至只在街巷顶处砌一个一平方米的土台,台上建一个没门没窗的小庙,马水城的五道庙建房三间,别处的五道是画像,这里的是泥塑像。庙房建筑是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碧檐砂柱,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煞是气派。 马水城里南坡上建有观音菩萨庙,与都阃府遥遥相对。庙里墙壁画有十八罗汉嬉乐图、唐僧取经故事图,画笔工细,人物逼真,惟妙惟肖。此庙一年四季香火兴盛。附近村中居民有患病者祈求早日康复,打官司的祈求能够胜诉,缺儿女的求生儿女,亲人出门的祈祷保佑路途平安。这些人总要到观音菩萨庙烧香祈祷。 还有两座玉隍庙相对,一是南玉隍庙,一是北玉隍庙。南玉隍神像是真铜所铸,造价昂贵。玉隍高九尺多,稳坐龙庭,笑容可掬。 此庙虽比北玉隍庙建筑较晚,但名气却大。 泰山庙俗称泰山奶奶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泰山奶奶诞辰,当然也是此庙庙会。这一天,远近香客手提纸花、各种供品,成群结队地前来烧香叩头,祈祷降子赐福,保佑去病免灾。 八、马水城三大景 马水城都阃府有一横匾,匾上刻有一首诗,曰: 马水城头万里城,五蝠捧寿都阃府; 吊龙桥水从城走,马刨泉眼水上升。 北山头上真武堡,南山前头泰山宫; 四门二关东西走,三大景致万古流。 这三大景致,一曰吊龙桥;二曰马刨泉;三曰上天梯。 (一)吊龙桥:此桥位于马水城都阃府东侧。一条古河道从古马水城城里由南向北穿过,都阃府紧傍河槽西岸,隔着一条河到东关去甚为不便,于是筑城修府之后便建起此桥。桥长二丈五尺,高丈余,宽不足一丈。桥栏由若干竖起的石柱构成。石柱上雕刻着狮虎熊罴等凶猛怪兽;雕工精细造型优美。何时建桥,憾无记载。每当春暖花开冰消雪融之际,或秋洪暴发河水猛涨之时,青年男女麇集桥上,笑看那涌汹澎湃的惊涛骇浪,倾听那激石雷鸣的洪水吼叫,听着看着指指点点议论着,确笑着。1924年农历3月15日下午,马水城里正唱大戏,看戏买物之人络绎不绝。忽然浓云密布,雷鸣闪电大雨倾盆。少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吊龙桥难以承受巨浪冲击,“轰隆”一声巨响,桥面桥柱全部塌入河中,翻滚几下之后被浑浊的洪水推向远处。从此,马水城再没有吊龙桥了。 (二)马刨泉:马刨泉在马水城里与西关交界处。泉口呈方形,边长三尺,泉口由两块青石对成。泉深丈余,泉水情冽洁净,舀一碗泉水喝下去,顿感爽香宜人,沁人心脾,解乏去暑,精神大振。此泉为马水城世代居民提供了人畜饮水。而今马水城居民已用上了自来水,马刨泉水仍然不断喷涌流溢,清澈的泉水仍是那样甘露般的香甜。 (三)上天梯:上天梯在马水城里的南坡上,是由七十二层石阶组成的上山阶梯。纵高十数丈,顶部是南关哨口,出哨口再缓缓登高便是保驾山。山顶有庙,还有一块大青石,孤零零地悬立在山顶,人称此石为卧虎石。卧虎石后有一棵青松,根深叶浅郁郁葱葱,人们称此松为卧虎青松。 1989年8月
198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