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紫荆关的历史变迁及其保护与开发 作者:严共明 2001年10月发表于长城小站
(六)注释
(1)《九边图论》(明),许论
《九边考》(明),魏焕,又称《皇明九边考》
《九边图说》(明),孙应之
《九边图考》(明),程道生
以上四部著作均有明刻本传世。
(2)《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其中直隶条下,卷十二,P565对紫荆关有评述,现有影印本及中华书局1955年的标点本。
《日下旧闻考》(清),窦光鼎,朱筠,虽未提及紫荆关,但仍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相关参考资料,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标点本。
(3)查校馆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之《弘治易州志》,易州卷地有"路通大同,实一方险厄。元太祖尝出此败金师。国朝设关城堡三重,置守御千户所。景泰初,以内臣及总兵官镇守其地,十景有紫荆残月。
(4)民国时期舆地考证是为热点,内容以游记和风物志以及地名考实为主,我校旧刊藏《地学杂志》中七年十二期中相关参考文章被人撕掉,查社科院近代史所报刊资料得到以上资料。
(5)遍查1900~1980之中文历史地理论文索引以及近年来历史论文上,除以上《地学杂志》几篇,特别是《紫荆关拒马词考》外,找不到切题的文章,《紫荆关拒马河考》内容虽相近,无奈年代久远,参考价值有限。
(6)参考《长城大百科全书》
(7)引自《汉书·成帝纪》卷十,中华书局,P312
(8)引自《后汉书·马援传》卷九十,同时引《后汉书·郡国志》志二十三之"代郡,高柳"。
(9)引自《水经注》卷十一,易水条
(10)《紫荆关拒马河考》,涞源,贾元章,《地学杂志》七年十二期
(11)引自《辽史·纪事本末》卷十九,又参考《中外历史年表》,鸡壁寨(砦),不见于宋史及长编,但音与金陂相近。至于金坡,则是形近于金陂。
(12)恰好证明上一条推断的成立。但对"金国节要云,燕山之地"一句不甚明确。
(13)《元史·太祖纪》卷一、五回岭,紫荆关南百二十里。
(14)同上。
(15)同(10),未能找到有关《地记》的材料。
(16)《光绪畿辅通志》卷七十,舆地二十五,关隘四。
(17)《西关志·紫荆关》卷一。
(18)、(19)、(20)同(10)。
(21)《西关志·紫荆关》卷一。
(22)《四镇三关志》卷三,(明),刘效祖。
(23)同(17)及(21)。
(24),(25)同(10)。
(26)引自《明实录·英宗》卷一百八十四,又参考《明实录·瓦刺》。有"(正统)十四年八月庚戊,(英宗)车驾东还。……初议从紫荆关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驾幸其弟,既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
(27),(28)同(10)。
(29)《西关志·紫荆关》卷一。
(30),(31)同(10)。
(32),(33)《西关志·紫荆关》卷一。
(34)同(10)。
(35)参考《明长城考实》中有关河北长城的资料统计,《明长城考实》华夏子,档案出版社1987年,建国以来最权威的有关明代长城建及保存状况的调查报告。同时依据《西关志》及《西镇三关志》。
(36)《西关志·紫荆关》卷一。
(37)《西关志·紫荆关》卷二。
(38)《皇明九边考》(明),魏焕,书成于嘉靖中,其书中仍多言紫荆为宣府所辖,考真保镇之设。应当以嘉靖三十年(1551)设镇守总兵营为标志。万历元年(1573"令春秋两防移驻浮图峪,遇有警,移驻紫荆关,以备入援。")
(39)《光绪畿辅通志》卷一百二十,经制二十七兵制三。
(40)同(10),至清代,关城已属腹地,但兵额未减,据说玄烨曾两次至此。
(41)《四镇三关志》卷二。
(42)《大中华易县地理志》第十一九章,林传甲,《地学杂志》九年第五期。
(43)《辽史·。圣宗本纪》本纪十二,圣宗三。
(44),(45)同于(42)。
(46)《易水纪游》林传甲,《地学杂志》七年第十期。
(47)同于(42)。
(48)《析津志辑佚》属县条(元),熊梦详。
(49)同(42),同时参考数据全部引自《河北省志·交通志》。
(50)当地群众说南天门在紫荆关南山下,或许其修建年代早于明代。此外"还有"南门外自来佛,北门外拒马河,东门外金鸡叫,西门外铁牛望月的顺口溜,多是当地群众对紫荆关历史的概括与演绎。不巧的是,我去考察的时候恰逢紫荆关文物管理所整修房屋,未能得到更丰富的地方材料。
(51),(52)引自《紫荆关旅行记》,贾元章,《地学杂志》七年十二期。
(53)引自《西关志·紫荆关》卷三。
(54)同于(10)。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