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紫荆关的历史变迁及其保护与开发 作者:严共明 2001年10月发表于长城小站
(五)结语
前人有论曰"险有轻重,守亦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襟喉,论者常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正如秦人守函谷,而不知武关不固,咸阳遂倾。蜀人守剑阁,而不知阴平已逾,成都先丧也。[54]紫荆关的历史地位已自有公论,本文在这一方面只是尽可能的复原其真面目,并没有任何新发现。
紫荆关的位置,既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界带上,同时又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带上,从生产与物资交换的角度来看,紫荆关具备了大多数军事要塞的一般特征,即少量粮草自给,但主要靠周边地区支援,有一定的畜牧生产。但由于关口处在内长城一线,对外的物资交流较少,控制的主要是内地的贸易往来。文化面貌上也完全是农耕民族的特点,尽管晚近以来有一部分蒙满族迁入,其居民的民族构成仍是以汉族为主。在关城内,旧有的以山溪为中轴线东西对称的设计已经被打破,居民的分布与工商业的集中虽然仍未脱离城墙的束缚,但也早有了变化。由于城无定型,依山而建不可能完全遵守中国传统城镇的规制,但总的来看,紫荆关的关城还算是一个"器"型稳定结构,关城内的布局,特别是一些细微之处,也都尽量实现了对称布局的思想以及"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祖宗之规。可见其军事职能与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统一。
从一方面来看,由于交通的发展,紫荆关旧有的防御设施逐渐被淘汰,它所控制的交通范围也在缩小,紫荆关镇的职能在日趋专一,当然这是受到了来自北京、大同、保定等周边大城市变化的波及。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口压力的加大,贸易规模的扩大,旧有的关城已经不能束缚住新紫荆关的发展。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交通线的兴衰仍将成为影响紫荆关演变的决定因素。
有关紫荆关的历史变迁是本文的主题,尽管在新时期的和平环境中,这样一个军事要塞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然而历史教训是值得借鉴的。从一个空间与时间相结合的角度分析问题,是我在本文中尝试着去做的,其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受到我本人文笔的束缚。至于对紫荆关的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希望是一个能引起各界重视的课题。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