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站提醒旅行者和背包客:长城的存在,源于您的爱护!
2002年8月31日,长城小站的随手和三峡打电话约我说是想一起去一趟将军关和彰作关看一下。早晨七时多出发,走通县北关往北,到顺义往东直奔平谷,天气闷热,能见度很差。不到两个小时,我们来到将军关村。这里我来过多次,轻车熟路,我带他们二人看了将军关残存的城墙。据当地老人讲,将军关以前建有关城、门楼,后因将军关石河河道发洪水将关门楼和大部分城墙冲毁。看完将军关城残址我们仨人登上了西侧的山梁,山顶地形很险要,这里我们只发现了两段十几米长的石墙,大部分山顶上还是利用山险当墙。我们顺山梁向西北方向翻过一段犬牙交错的山石,来到第一座墩台上,墩台己经坍塌成一个大石堆。从这座墩台再向西北方向山梁上开始有长城,我们沿着城墙继续上山,有一段石台阶保存完好,我和随手将其拍摄下来。边拍照边沿长城往上走,三峡爬山速度极快,像一只长臂猿三窜二跳就不见了身影,从一开始上山就一直在我们前面,看到离我俩距离远了就摘酸枣等我们。不一会儿,我们又来到第二座墩台,只剩下条石砌筑的正方形台基,而且这座墩台还被包砌过。从这里开始长城向正西方向的一座高山上爬去。
我们继续向西上山,三峡仍然在前,我和随手随后登上第二座山头。山顶上有一座石筑圆形墩台,塌圯严重,与我们刚才看到的第一座墩台一样,坍塌成了一座大石头堆。根据随手的海拨高度表显示我们所处的这座山头海拨为560米。山上的蝴蝶很多,在我们身边飞来绕去,随手马上都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看来他对此有过研究。
再向西下坡约二百米处,又有一座砖砌墩台,现也己塌成一座大砖堆。从这里向西石墙又向上延伸了约二百余米顶到一座直上直下的悬崖下就没有了,再向上由于山势险要、巉岩高峻,攀登艰难,古人便利用山险当墙。这一段石墙的外侧曾经用砖包砌过,直到现在还留有两段明显的遗迹。
从这里再也看不到长城的走向,只有登上一个制高点察看一下,才能知道山那边有没有墙,往什么方向去了。于是我们便派体力好登山速度快的三峡轻装前进,登顶察看。后来由于断崖层叠,树木茂密,而且还要去彰作关,怕时间不够用,只好下撤。三峡在攀登过程中,又发现一段十几米长的石墙。
下午二时,我们开始下山直奔彰作关,这里我己来过多次,现在的彰作关没有留下仼何遗迹,只剩下一条百余米宽的山沟。从这里山沟分成两条,往北一条通往水厂村,往东通龙门村,均属河北省兴隆县。长城从两边的山上延伸下来一直顶到山沟底下的路边,沟里立有一块长城保护牌,由河北省兴隆县立。
彰作关虽然没留下遗迹,但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和实地考察地形,能够判断出其关口的位置。据民国《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记载:“彰作里关(即现在彰作关)在黄崖谷关西北四十里,将军关东南二十里,山口数丈,前窄后宽,通单骑,永乐年建正关。水红、石谷、墩空、通众骑,极冲。”根据史料描述的地形以及前后与黄崖关和将军关的距离,找到关口遗址并不难。
下午四时,我们爬上了彰作关东边的山顶。站在山顶的墩台上,两边的长城和山沟里的景色一览无余,只可惜今天的天气不理想,能见度极差。这里是今天我们计划当中的最后一站,这时才觉得肚子有些空,三人座在山顶松软的草地上,取出啤酒、饮料、还有龙门村的乡亲们刚给我们摘的鸭梨、黄瓜,边聊边吃,我带的芝麻烧饼受到了三峡的好评,只可惜带少了。
下山时,碰到一位老大爷正在收核桃,一筐核桃装满后足有一百多斤。上前打招呼问好,得知老爷子今年七十一岁,姓鲁,我问鲁大爷背这么沉的一筐核桃下山累不累,老爷子说山里人干活习惯了,觉不出累。七十多岁的老人,背百余斤重的一筐核桃要走两华里的下山路,下山后从山沟再到家还有两华里的路。三峡是今天我们仨人当中论年龄最年轻,二十来岁、体力最好、爬山速度快、腿脚最利索的一位,他试着背了一下那筐核桃后说:“背着下山够呛。”年轻人竟不敢跟山里的老人比。
下午五时,哥仨原路下山,告别了龙门村的乡亲们,完成了初次与长城小站一起走长城的活动。从这次出行我看出,小站的的哥们充满朝气,精力旺盛,对古老的长城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乐,我也深受感染。今后走长城的事还很多,我也希望与小站的哥们继续合作,徒步沧劲的边墙,在崇山峻岭的夜空中去数天上的星星。
[参考资料]
欢迎指正,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