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小站-〉长城社区-〉热爱长城-〉长城资料 |
白马关笔记 作者:狄仁杰 2001-03-12发表于长城小站 周6与小站去了白马关,整理笔记如下。 早晨7:03到达顺天府,发现没人。电话联系火箭不停,方知已于昨晚在论坛上通知改地点到东直门,我昨晚没上网不知道。按不停吩咐,换车到三元桥916车站等候。近8点不停、福贵来接我,一同上车,与老年自行车队互相招手致意。1小时余后在路边停车,遥望五座楼,见有楼无边墙。此时已进入山区,我坐老墙迷的奥迪车晕车恶心,又肚子疼,不得已中途请求停车,到路边一小学内解决问题。中途路过过黑龙潭风景区、鹿皮关、白马关等地,10:35到密云县番字牌,看过路边集市和番字石刻,又掉头回白马关,看过残城,再去白马关堡,中午在堡内农家吃午饭。离白马关堡又去洪桐峪谷景区,看过谷内残存的水关。在公路上可见山上有个极完整的楼子,很想去看,但因该楼所处位置比较难上,时间也不允许,最后作罢。离洪桐峪再到西驼古关,看过山上长城,然后分做两队,不停、水、福贵、纳木错和阴转晴留下宿营,火箭、老墙迷、侠客行、金书、驴皮、安分和我回京。原本准备回京后不再腐败,后因走错路耽误了时间,就在密云京云饭店集体用餐,其间火箭接到纳木错和不停电话,说他们已登上西驼古关4眼敌楼。饭后回京,我于23:07到家,不停于周日20:48在小站论坛报到,至此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长城百科全书》、《明长城考实》及一些相关古籍中上有关于鹿皮关、番字牌石刻、白马关、西驼古关的介绍。这次我们见到,番字牌石刻馆前是个小集市,道路不宽,两旁地摊遍布,出售各种生活用品。石刻馆紧靠路东侧,红墙灰瓦,面积不大,我们找到工作人员开门进去看了石刻,并得到一本《番字牌自然风景区》宣传册。门票15元,经侃价便宜了许多。据介绍,番字牌石刻于1983年9月被密云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2月23日公布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现在石刻馆旁立有“北京市番字牌乡自然风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的牌子,馆前还有“修建番字石刻馆碑记”。门上的匾额,为“番字石刻”,冯恩题字。院内石上所刻,为梵文、藏文和蒙文的佛教六字真言,字迹清晰。据说前些时候为了拍电视,用粉笔在其中几块石刻上描过,现在仍是白色。院内南侧一房间内,还有极简单的展览,玻璃柜里只有一些宣传册子展出。 关于番字牌石刻,目前至多只考证出是明朝文物,究竟是何人所刻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宣传册上记载了一个民间故事“番字牌的由来”,抄录如下: 传说,有一妖魔妄想和赵匡胤争皇位未成,便跑到了密云县的深山里,这座深山实际就是一条山沟,有几十里长,山窄沟深,人烟稀少。妖魔到了这里,兴妖作怪,吞噬生灵,无人敢去此路。大宋皇帝赵匡胤得知此事,派将士去捉妖。谁知,不捉则已,越捉越凶,不知多少文臣武将,因此丧生。赵匡胤无法,只好向玉皇求救,玉帝在南天门下一看便明白了,于是写了几道镇妖符,派天将趁凡人沉睡之机写在山崖上,又派天兵把妖魔捉去了。却说这天夜间,这条沟附近百姓梦中听到山上叮叮当当的响声,象是铁器开山凿石,因为闹妖,也没人敢出来看。到第二天天亮,只见这条两山石壁上,整整齐齐地写着一块一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字,请有学问的人看,谁也摇头说不认识。说来奇怪,自从石壁上出现了这些字以后,这条沟便消消停停了。由于人们不识其字,有人说是“天书”,有人说是“番邦”的文字,从此人们管这个地方就叫番字牌。直到现在,这些字还留在石壁上,那些石壁虽然历经风吹日晒、雷雨剥蚀,脱了一层又一层,可是这些字还是清清晰晰,照旧如初。成了密云县不解之谜的文物古迹了。 白马关大致在番字牌东南方向。关城已毁,现残存“一道边”和“二道边”两道城墙。据《考实》和实测,关城外侧为二道边,东边墙残存约几十米,遇断崖而止,在墙上发现残存的石炮和瓦片。西边墙长约1、2百米,亦遇断崖而止,山体坡度约有4、50度。边墙基本上为毛石所砌,西墙有两座楼台遗迹,东端一座为关门,有条石墙基。西边墙接近断崖处有垛口残存。南距二道边约百米处为一道边,为白马关主体长城。据当地牧羊人,50岁的王得禹介绍,白马关楼于60年代被拆毁,原为4眼楼,内有石梯可登顶。当地人拆楼用砖盖房子,现在这种行为已被禁止。抗战时期日本人在白马关驻过一个堡子,八路在这里和日军打过仗,这里是八路军的8区。此地原属河北滦平县,但与现在的滦平县隔山交通不便,50年代当地人找到国务院,最后划归北京辖区。70年代这里还没有公路,王说他记事市时这里还走骆驼。公路西侧有一条河,河水很浅,结冰的地方还可以走人,化冻处有鹅鸭戏水。 白马关堡经密云县政府1996年9月27日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仅开一南门,匾题“白马关堡”,保存完整。门存外包砖和条石墙基,拱券式门洞内两侧有放置顶门杠的石窝。堡城整体规模尚在,城墙已有多处不存,可见毛石和内夯土,保存好的地方残高约有3、4米,厚度最薄处约2米。很多处城墙已被堡内居民用做院墙,损毁处被用做耕地。从堡内居民的房屋可以看出贫富不一,有的房屋已废弃无人居住。我们吃饭的一家,主人叫郭清顺,老两口有个1周岁大的孙子。据说白马关村有40几户人家,在堡外我们还看到一块“消费者投诉联络站”的牌子。 关于白马关,宣传册上记载了两个个民间故事“野马川与白马关”和“司营子和冯家峪”,抄录如下: 在密云县番字牌村西,有一条大川,叫做野马川。相传杨延昭的白龙马就得于此处。古时候,这条川两面的高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杂草横生,横河水从川里咆哮而出,直奔川外。不知什么时候,川里出现一匹野马。这匹马长得雪白耀眼,凶猛剽悍,时常出没于山林,栖息于水中,见人就咬,着边就踢,一声嘶鸣,敢叫满山回应,能使野兽丧胆。一两个人根本不敢打此处路过。许多人想除掉这个祸害,可是,始终没有奏效。一次,六郎杨延昭打仗从此处路过,碰到了这匹马正在横河里嬉戏玩耍。六郎一眼就认出这是匹宝马良驹。六郎从岸上一跃,飞也似的跨到了马背上,抓住马鬃,挥起马鞭,这匹马凶性发作,一声长鸣跃出水面,飞驰而去。马跑得越快,六郎越狠抽它,最后这匹马顺从地站了下来。从此这匹马就成了杨六郎的坐骑。因从水里而得,谓之“白龙马”。白龙马跟随六郎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北部辽国只要看到杨六郎的这匹马还有他的一杆枪,就会望风而逃。有一次,北辽又进犯中原,六郎杨延昭转战雁北,担心辽兵又来进犯,便把这匹马放在了现在白马关的关口上,北辽兵到此一看,认出是杨延昭的白龙马,便吓得抱头鼠窜,不打自退了。从此,传出了杨六郎独把“三关口”的动人故事。这个关口也被人们叫做“白马关”。明朝年间修补长城,在关口上又修建了一座城池,城门口上方一块汉白玉石上,镌刻着“白马关堡”四个大字。 密云县“白马关”内外,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司营子”,一个叫“冯家峪”。奇怪的是,“司营子”没有一户姓司的,“冯家峪”也没有一家姓冯的。那么它们因何而得名呢?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北宋末年,北方的辽金,不服北宋王朝的统治,屡屡兴兵作乱。杨家将奉旨北上,率兵征讨,在白马关外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穆桂英的盔甲都被撕破了,但她仍然催马抡枪,奋力杀敌,终于杀退了辽兵,取得了胜利。穆桂英得胜还朝,路过关内的一个村庄,天已傍晚,她下令安营扎寨,她坐在军帐内,脱下盔甲缝补起来。当地的百姓,为了记住穆桂英的功绩,就把她撕甲的地方叫“撕甲营子”,把她缝甲的地方称“缝甲峪”。逐渐的演变,就叫成了今天的“司营子”、“冯家峪”。 洪桐峪山谷内有东西两道边墙。从公路望去北侧山谷内是洪桐峪的边墙,南侧山顶是那个非常完整的敌楼,两者之间的山峰峭壁如斧劈刀削一般,高有万仞,形如巨屏,是以险为障。北侧山谷中的两道边墙,均呈“V”字型向南北两山延伸。其中西侧的那道边墙在谷底处有一拱形券门,当为雨季行洪的水门。其建在北面山坡上的一段约长300余米,接近山顶处有垛口残存,向下接近水门处的边墙被扒开一个口子,山中小路由此通过。水门西面的外包砖均已不存,拱形门洞的条石尚在。水门东面的外包砖存在,门洞高宽均不下3米。建在南山坡上的一段约长50余米,残存的外包砖厚度约有1米,坡度较大,原本似有障墙。距西侧边墙数百米为东侧边墙,深入山谷,其规模小于西侧边墙,均为毛石垒砌,保存得不如西侧那道墙完整,并且似乎只有北北面山坡上有墙,南面又是以险为障未筑墙。谷底原本应有水门,今已不存,有少许遗迹可辨。南山仅有几十米高,我不知该怎么形容它,只觉得它长得很单薄。山上有墩台,已坍毁,四周砖石瓦片散落。这道边墙东侧山谷中,有至少4道墙的遗迹,可能是挡水墙,山中还有废弃的梯田。看上去,东侧边墙的修建时间要早于西侧边墙。 从公路朝山顶看去,那座非常完整的敌楼为南北各4箭窗,西侧1箭窗,1门,东侧是山,望不见敌楼那一面,估计应为2箭窗,楼顶有垛口和楼橹(或称望亭、铺屋),这样的敌楼可以俗称“夹扁楼”。估计因其所处地势独特,人想上去非常不易,故此得以完整保存至今。这个季节里,敌楼土黄色砖石的颜色混同于周围的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色的作用。纳木错在山下土地里捡到一枚铜钱,双面均已锈蚀得无法辨认。公路西侧有个村子叫北石片,据说1952年时有157人,现在当有大幅增长。 去西驼古关先要走过很长的盘山公路,再穿过西驼古隧道。一出隧道,就可见北面山顶上边墙绵延至少有数百米,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边墙残高约3、4米,最宽处约有5米左右,总的来说为东西走向。边墙为毛石和块石垒砌,我们登上一座敌楼残址,见边墙在楼子下面拐了个弯,东侧的边墙实际是另外一道,这敌楼在东侧边墙最西端。西侧边墙要比东侧边墙保存得好一些。从这里朝北面望去,由东到西目力所及之处可见9座敌楼,其中5座外形完整,4座仅存基址。有座敌楼与洪桐峪那座楼子大体相似,周6小站留下的人就在那里宿营,后将其命名为坨扁楼。 |